黄毛山牵牛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黄毛山牵牛的概览。黄毛山牵牛又名嘿农聂,归类于傣药,为爵床科植物硬毛山牵牛的根及茎,可调补水血,理气止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黄毛山牵牛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嘿农聂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毛山牵牛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嘿农聂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爵床科植物硬毛山牵牛的根及茎。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调补水血,理气止痛。
- 主治: 主治“拢匹勒”(产后诸疾),“接儿”(胸闷胸痛),“乎糯乎年”(耳鸣耳聋)。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hunbergia lacei Gambl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硬毛山牵牛 Thunbergia lacei Gamble 粗壮木质大藤本,茎有纵纹。叶对生,叶柄长3~5cm;叶片宽卵心形,长12~18cm,先端尖至渐尖,基部心形,两面均粗糙和被毛,边缘有角或浅裂,具3~5条掌状脉。花大,蓝色、淡黄色或带白色,直径约7cm,1~2朵生叶腋或成长而下垂的总状花序;小苞片2,卵形,长约3cm。,初合生,包围花芽,后一侧开裂似成佛焰苞状,长2.5~8cm,有微毛,早落;花萼退化仅存一边圈;花冠长5~8cm,花冠筒宽大,裂片5,扩展直径达7cm,最下一片较大;雄蕊2强,长者花药有毛而2药室均有距,短者花药无毛而仅1室有距;花盘垫状,包围子房基部。蒴果下部球形,先端急促收缩而成一长喙,开裂时很像老鸦嘴,每室有种子2个。花期复、秋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0O~1500m的灌木丛中,亦有栽培。云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时采,洗净晒干备用,鲜品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