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间碧竹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黄金间碧竹的概览。黄金间碧竹又名埋闪罕,归类于傣药,为禾本科植物黄金间碧竹的茎,可清火解毒,利胆退黄。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黄金间碧竹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埋闪罕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金间碧竹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埋闪罕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黄金间碧竹的茎。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利胆退黄。
- 主治: 主治“拢案答勒”(黄疸),“拢沙约贺冒”(眩晕),“拢牛”(小便热涩疼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ambusa vulgaris Schrad. var.striata Gambl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黄金间碧竹 Bambusa vuiraris Scdrad.var.striata Gamble 乔木型竹,丛生;秆直立,高6~15m,直径4~6cm,节间圆柱形,鲜黄色间以绿色的纵条纹,长20~25cm。箨片直立,卵状三角形或三角形,背面具凸起的细条纹,无毛或被极稀少的暗棕色刺毛,腹面脉上密被前向、贴生、暗棕色的短硬毛,尤以近基部的脉上为甚,顶端边缘内卷而成钻状,箨鞘草黄色,具细条纹,背部密被暗棕色、贴生、前向的短硬毛,毛易脱落,两肩高起,略成圆形;箨耳近等大,暗棕色,上举,边缘被波形繸毛,箨舌长约1.5mm,边缘具细齿或条裂;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9~22cm,宽1.8~3cm,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近截平,两面无毛,脉间具不明显的小横卧。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荒地等潮湿处。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四季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