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茎紫堇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毛茎紫堇的概览。毛茎紫堇又名玉周丝哇,归类于藏药,为罂粟科植物毛茎紫堇的全草,可清赤巴之热。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毛茎紫堇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玉周丝哇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毛茎紫堇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玉周丝哇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毛茎紫堇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清赤巴之热。
- 主治: 瘟病时疫、火烧伤、赤巴病之热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orydalis pubicaula C.Y.Wu et H.Chuang.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直立草本,高25~60cm。根多数成束,圆锥状增粗,上部显著粗壮,末端收缩条状分叉的尾尖,其上着生有细小须根,全长3~7cm,粗0.5~1cm,干时黑褐色。茎1~2,具棱多分叉,下部密被淡色绒毛,上部较稀,上下均具叶,下部不裸露,基部不变细。基生叶数枚,叶柄长3~10cm,基部扩大成宽鞘,被淡色绒毛,叶片轮廓宽卵形,三回三出分裂,一回具较长的柄,二回具短柄,三回无柄,裂片2~3浅裂,末回裂片狭倒卵形至披针形,先端圆或钝,具短尖,表面绿色,背面具白粉,纵脉极细,茎生叶7~8枚,于茎的上下部疏离互生,下部者具长柄,上部柄较短,基部均扩大成鞘,被淡色绒毛,其最上部者具短柄,基部无鞘,但两侧各具一撕裂状的舌状体,于花期后脱落,叶片同基生叶,但下部者常较大。总状花序10~15花,排列稀疏,生于茎和分枝先端,长6~8cm,果时达10cm;苞片二型,下部者同上部茎生叶,中部者二回羽状深裂,最上部者羽状深裂或浅裂;花梗细长,明显超过苞片。花蓝色;萼片2,早落,鳞片状具撕裂状边缘;花瓣4,上花瓣长1.7~2cm,花瓣片舟状卵形,先端钝,具小尖头,背部具极矮的鸡冠状突起,距圆筒形,向后渐狭,末端下弯,与花瓣片近等长,下花瓣匙形,长1~1.1cm,花瓣片先端钝,具短尖,背部具极矮的鸡冠,爪狭楔状线形,基部具一下垂的小距,内花瓣提琴形,长0.9~1cm,花瓣片长圆形,一侧具囊,基部具钩状耳,爪狭楔形,略长于花瓣片;雄蕊长0.8~0.9cm,花药极小,花丝披针形,密腺体贯穿距的2/5;子房线形,长0.5~0.6cm,胚珠数枚,1列,花柱细,长0.2~0.3cm,柱头双倒卵形,具8乳突。蒴果圆柱形,长2~2.5cm,粗0.2~0.3cm,通常扭曲,成熟时在基部反折,有10~15枚种子,排成一行;果梗极纤细,较果短。种子近圆形,直径约1.5mm,黑色,具光泽。花、果期5~6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0~2900m的林下或村边路旁。产于西藏(波密、林芝)。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于花期挖取全草,洗净泥土,晾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