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

  • 音译名: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绵羊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牛科动物绵羊的角、眼珠、喉、扁桃腺、肝、胆、肾、胎盘、睾丸、骨、脑、肉、粪、乳、胃糜等。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绵羊角:治妇女病。 绵羊眼珠:固齿,洁齿。 绵羊喉与扁桃腺(公绵羊):二者在硼砂中微煮,干燥后相配,治瘿瘤。 绵羊肝:镇肝风,治目疾障翳(白内障等)。 绵羊胆汁:治食物中毒,外用止血绵羊肾:(羔肾)治肾寒症;(阉割绵羊之肾)治妇女肾病及风湿引起的腰痛。 绵羊胎盘:治性神经过于兴奋,阳挺。 绵羊睾丸:(用绵羊乳煮食)治肾亏腰痛,腰曲,小便不利,以及经久不愈之肾脏疾病。 绵羊骨:前半身骨煮汤饮服治龙病;尾骨煮汤饮服,治腰痛肾病;额骨煮汤饮服治妇科病;跗骨、胛骨和尾骨煎汤,在龙病易发作时服之,可镇龙病;全身骨捣碎外敷治龙察病。 绵羊脑髓:治龙病引起的头昏脑晕,体虚。 绵羊肉:治培根病。 绵羊羔毛(与胸毛):脂水,分理风热。 绵羊胃糜:治小儿寒性黄病。 绵羊乳:治龙病、心病,生培根、赤巴。绵羊乳能引起培根或赤巴病。故凡有气喘、虫病及痰病者忌服。 绵羊酥油:治胃寒,消化不良,积食。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Ovis aries Linnac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绵羊为一种驯育的家畜,品种多达数百种。体重随品种不同差异较大,最小的不过20kg,最大可达100~200kg。外表特征随品种不同亦各异多样,角全无或全有,或随公、母不同,而公羊仅存有角。角的形状多样。羊毛亦随品种而改变。被毛也有所不同。两趾之间具一腺体,开口在前部,前后肢均具。大部绵羊具有泪腺,其分泌物为一种粘液。一般在7~9月交配,一年繁殖一次。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为群居性动物。主要以草类为食。有怕热不怕冷的特点。中国大部地区都有饲养。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宰杀后取公兽角烤脆,研细。脑煮食,鲜用。将骨、肾脏、胎盘晒干,分别研细备用,胆囊挂通风处晾干。肝脏煮食。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绵羊脑髓:味甘,性温。 绵羊肉:性温,轻。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述:绵羊角催生利产,治妇女病。绵羊眼珠洁齿。绵羊肝镇肝龙,治白内障。绵羊胆利疮。绵羊羔肾治肾寒症。绵羊胎盘治性神经过于兴奋,阳挺。绵羊(前半身)骨汤治龙病;尾骨汤强腰健肾;额骨汤治妇科病;全身骨捣细外敷治龙察病。绵羊脑治头脑昏晕。肉性温、轻,治培根病,绵羊肠糜治小儿寒性黄病。粪薰治四肢黄水病。绵羊奶祛风,治心脏病,生培根、赤巴,不利气喘和虫病;绵羊酥油祛风,提升胃温。《四部医典》中记述:龙型肝病,用羔羊肝脏加料煮食。寒性肝病须热治,进食新鲜绵羊肉等。
  • 制剂: /
  • 选方: 方一:三岁阉割绵羊头骨(带肉)一个,阿魏5g,姜片5g,光明盐5g。先将头骨捣碎,加水煮成浓汤,去渣;再将余药共为细末,入汤内熬煎。早、晚饭前各服1次,每服半杯。治身体虚弱,头重脚轻等症。 方二:骨酒:绵羊尾骨或两岁的绵羊羔骨,砸碎放入青棵酒中,三天以后再掺和红糖水。主治龙病。 方三:三骨精汤:阉割羊的跗骨节、肩胛骨端节突、尾椎各1~5根,干姜3g,葛缕子3g,肉豆蔻3g。将羊骨熬成浓汤,滤出清汤,草药共为细末,入汤中煎。早、晚各服1次,每服半杯。主治身体虚弱。 方四:羊肉、酥油、旧红糖块在酒中熬煎,取汁饮服,可祛一切龙病,尤其对龙入于齿有卓效。 方五:各种羊骨煎汁,加入陈酥油、羊脂和羊髓、红块糖、羊肉汤给病人饮服发汗,主治头龙病。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家兔口服50%、100%浓度的绵羊角醇提液,对用过期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混合菌苗静脉注射所致人工发热有不同程度解热作用,仅稍次于羚羊角。 2.镇静作用:绵羊角能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又能延长硫喷妥所引起的睡眠时间,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小白鼠腹腔注射绵羊角水煎液10g/kg,能对抗苯甲酸咖啡固、硝酸士的宁等引起的惊厥,但作用较弱。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