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野猪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帕合郭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偶蹄目猪科动物野猪的肉、头骨、獠牙、舌、骨髓、血、胆、粪、油脂。
-
出处:
/
-
功效:
胆: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血:健胃解痉,解毒。
肉:镇静,祛邪。
舌:祛腐生肌。
獠牙炭:祛弹镞。
头骨炭:胜湿利水。
骨髓:生发。
粪炭:清热解毒,消食导滞。
油脂:杀虫,愈疮。
-
主治:
胆:治中毒热病、眼病、虫病、痈疖疮疡。
血:治胃病、中毒肝病。肉:治精神失常。
舌:治疮疡久不收口,獠牙炭能祛弹镞。头骨炭治培根木布病入胃、水肿、腹水。
骨髓:治秃发、脱发。粪炭治不消化症、瘟病时疫、胆结石。
油脂:外用治疥癣。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us scrofa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形似家猪。体长一般在1.5~2m左右,体重达150~250kg。头部较宽较长,吻部显著突出,呈圆锥形,末端具裸露的软骨垫。耳大小适中,直立。四肢较短,尾细小。躯体披有刚硬的针毛,背脊鬃毛显著,且毛的尖端大多分叉。整个体色为棕黑色或深暗黑色,毛尖略带黄色,腹部毛色较背部为淡,面颊和胸部掺有灰白和污白色毛。四肢黑色。尾基色与背部相似,尾尖纯黑色。野猪的毛色随不同地区而有较大的变异。一般在10月间交配翌年4~5月产崽,每胎5~6只,这时母猪简单筑巢。新生小猪具斑纹,换毛时脱掉。猪仔生长一周时间左右即随母猪出外活动。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在灌木丛或较低湿的草地和混交林、阔叶林地栖息。夏季怕热,常在有水且比较隐蔽的地方活动,没有固定的住处,只在生殖时母猪才固定下来,除个别雄野猪单独活动外,一般都是成群活动。清晨、黄昏和晚上活动频繁。野猪为杂食性动物,各种植物的根茎、枝叶果均食,另外也食动物的尸体和小昆虫,并盗食农田作物而造成危害。分布于青藏高原南部和中国其他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猎取野猪后取肉、舌及胆囊,晾干,去净皮膜,研细。头骨、獠牙,烧成炭,研细。骨髓,合杏仁,捣碎。血,煮成块,晒干,研细。粪,四季均可采收,将其除去杂质,晒干,放入陶瓷缸中,用黄泥(加少量食盐)密闭,用大火煅烧至陶瓷缸外呈灰白色,放冷,取出呈乌黑发亮的炭即可。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胆:苦,寒。
血:甘、苦,温。
肉:甘,凉。
粪炭:凉。
-
用法用量:
外用或内服,常配方用。
-
考证:
野猪粪始载于《四部医典》,为健胃的要药。《藏医药选编》记有:“野猪粪炭(一名黑冰片),消食导滞,驱温除疠,清热消痞。主治食滞不化、瘟病、疠病、胆痞瘤”。
-
制剂:
/
-
选方:
方一:野猪獠牙炭与假耧斗菜相配,内服并注入伤口可退弹镞。
方二(十味黑冰片散):黑冰片(野猪粪炭)205g,光明盐40g,石榴子150g,止泻木子140g,肉桂70g,波棱瓜子50g,诃子200g,熊胆3g,豆蔻40g,荜茇50g。共研成细粉。本品为黑黄色粉末;气微香,味苦、微咸。功能温胃止痛,利胆消食。用于黄疸及胆结石引起的胃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头痛。一次2~3g,一日2次。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猪胆以含甘氨酸结合的胆汁酸为主,而野猪胆则含牛磺酸结合的胆汁酸较多。牛磺酸在人体内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具有镇痛、消炎、降胆固醇等作用,且能促进人体吸收青霉素、阿斯匹林、钙等。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