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说明书
【饮片名称】
-
半夏《神农本草经》汉语拼音Banxia拉丁名PINELLIAE RHIZOMA异名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
性味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效】
【临床应用】
-
1.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本品辛温而燥,功善燥湿浊而化痰饮,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治痰湿阻肺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者,常与陈皮、茯苓同用,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如二陈汤(《和剂局方》);治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夹有泡沫,形寒背冷,常与温肺化饮之细辛、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伤寒论》)。治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甚则呕吐痰涎,痰厥头痛,可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健脾除湿,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2.胃气上逆,呕吐反胃
本品入脾胃经,擅燥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运化;又能和胃降逆,有良好的止呕作用。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使用。因其性温燥,善除痰饮湿浊,故对痰饮或胃寒所致呕吐尤为适宜,常与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若配伍性寒清胃之黄连,亦可治胃热呕吐;配石斛、麦冬,可治胃阴虚呕吐;配人参、白蜜,用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其化痰和胃之功,还可用治痰饮内阻,胃气不和,夜寐不安者,可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如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
3.胸脘痞闷,梅核气
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治寒热互结所致心下痞满者,常配伍干姜、黄连、黄芩等,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伍瓜蒌、黄连,可治痰热结胸,症见胸脘痞闷,拒按,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等,如小陷胸汤(《伤寒论》);治气滞痰凝之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可与紫苏、厚朴、茯苓等同用,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痈疽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本品内服能化痰消痞散结,外用能散结消肿止痛。治瘿瘤痰核,常与海藻、香附、青皮等同用,共奏行气化痰软坚之效;治痈疽发背或乳疮初起,《肘后方》单用本品研末,鸡子白调涂;或本品用水磨敷,有散结、消肿、止痛之效;治毒蛇咬伤,亦可用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用法用量】
-
药典用法用量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其他用法用量参考外用:生品适量,研末用醋调敷。
【注意事项】
【妊娠及哺乳】
-
孕妇慎服。半夏对胚胎有毒性,有可能致畸,并有一定致突变效应。
【毒性】
-
1.生半夏有毒。生半夏液毒性最大,漂、姜浸及煎蒸制毒性次之,矾浸及煎剂毒性最小。
2.中毒原因:药用剂量过大,生品内服或误服。有报道误食生半夏0.1~2.4g可引起中毒。中毒多在服药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
3.中毒表现:生半夏对口腔、喉头、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导致失音、呕吐、水泻等副反应,严重的喉头水肿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生半夏超量服用或长期服用可导致慢性中毒,引起肾脏代偿性增大。
4.中毒救治:
(1)一般疗法:应迅速洗胃,饮服蛋清、面糊以阻止吸收。痉挛者可给解痉剂;有呼吸麻痹者应予吸氧,给予中枢兴奋剂。
(2)中医疗法:用白矾末10g,生姜汁5ml,调匀,一次服下;或生姜、绿豆各30g,防风60g,甘草15g,水煎300ml,先含漱一半,后内服一半;或姜汁5ml,醋30~60ml,顿服;或绿豆衣、生姜各15g,金银花、连翘各30g,甘草9g,水煎服。
【鉴别用药】
-
1.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与生半夏
六者为半夏的不同炮制品,均可化痰,但功效各有特点。其中清半夏辛温燥烈之性较缓,长于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法半夏温性较弱,功能燥湿化痰,适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姜半夏温中化痰,长于降逆止呕,适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竹沥半夏药性变凉,功能清化热痰,适用于胃热呕吐,肺热咳嗽,以及痰热内闭,中风不语等。半夏曲功能燥湿健脾,消食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阻食滞,腹痛泄泻,大便不畅,呕恶苔腻。生半夏毒性较大,偏于解毒散结,多外用治痈肿痰核。
2.半夏与陈皮
二者均为辛温之品,皆能燥湿化痰,常配伍为用,治湿痰、寒痰咳嗽气逆,痰多清稀,胸脘痞满。然半夏属化痰药,温燥之性尤强,燥湿化痰之力更著,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治气逆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等;生品外治痈肿痰核。陈皮属行气药,辛行苦泄,亦可燥湿化痰,但长于理气和中,多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等。
3.半夏与枳实
二者均能化痰、除痞,治结胸。但半夏辛温而燥,长于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寒痰,以及呕吐呃逆,胸脘痞闷,梅核气,瘰疬痰核等;生用外治痈肿痰核。枳实苦辛善破,既破气滞而化痰湿,又消积导滞,适用于痰滞气阻,胸痹结胸,以及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脏器脱垂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饮片名称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功效
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妊娠及哺乳
毒性
鉴别用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