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说明书

【饮片名称】

茯苓《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Fuling

拉丁名
PORIA

异名
茯菟《神农本草经》;
松腴、不死面《记事珠》;
松薯、松苓、松木薯《广西中药志》。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本品气微,味淡。以切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为佳。生用。

【药性】

性味
甘、淡,平。

归经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临床应用】

1.水肿尿少
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常与附子生姜等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常与滑石阿胶泽泻等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痰饮眩悸
本品善于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常配伍桂枝白术甘草等,如苓桂术甘汤(《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与半夏生姜等合用,如小半夏茯苓汤(《匮要略》)。
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本品味甘,入脾经,能健脾补中,渗湿而止泻,使中焦清升浊降,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人参白术甘草等,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本品补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等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等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10~15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0~20g。入丸、散剂,每次3~5g。

【注意事项】

本品性泄利,故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鉴别用药】

茯苓茯苓皮、茯神
茯苓所用部位不同,茯苓,偏入气分,长于补脾利湿宁心,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喘,呕恶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茯苓皮,最善走表,善利肌表之水,功效方面以利水消肿为长,临床多用于皮肤水肿;惟茯神,宁心安神为其所长,多用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等。

【化学成分】

主要含多糖,以β-茯苓聚糖含量最高;三萜类成分:茯苓酸,块苓酸,齿孔酸等;甾醇类成分:麦角甾醇等。还含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腺嘌呤等。

【药理作用】

茯苓煎剂、糖浆剂、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分别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本品还有护肝、降血糖、延缓衰老、抗胃溃疡作用。

【附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51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88-18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7-192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52-556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546-549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附药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