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通草

  • 音译名: 档凹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刺通草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档凹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根、茎、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祛风解毒,强筋骨,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割鲁了先哈嘎兰”(产后肢体麻木),“滚涛接腰贺号”(老年性腰膝酸痛),“阻伤”(跌打损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evesia palmata (Roxb. )Vis.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通草 Trevesia palmata(Roxb.) Vis. 常绿小乔木,高3~5m。嫩枝淡黄棕色,密被棕色绒毛,疏生短刺。叶大,直径30~45cm,掌状5~9深裂;裂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叶柄长30~90cm,通常疏生短刺;托叶与叶柄基部合成2裂的鞘状。苞片长圆形,长25cm;伞形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长约30~45cm,被锈色绒毛;花淡黄绿色,萼有锈色绒毛,边缘具稍明显的10齿;花瓣7~12,长5mm,先端钩曲,外面稍有锈色绒毛,内面有脊;雄蕊和花瓣同数,花丝长约6mm;子房6~10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果近球形,径1~1.2cm,无毛,棱不明显;花柱宿存;种子7~ 12粒。花期10月,果期次年5~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2300m的密林、混交林、次生林中。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多用鲜品。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完整叶片直径可达90cm,掌状深裂,裂片5~9,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有大锯齿,两面或仅在下面散生黄色星状毛,叶柄长达90cm,常疏生短刺。叶片革质。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入风、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泡酒,15~30g;炖服,根3Og。外用:煎汤熏蒸,500~1000g;或泡酒涂擦。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梅兰申”,“到鲁了先哈嘎兰”刺通草、云南五味子苦藤黑心树叶、蔓荆叶、臭茉莉鸭嘴花各适量,煎汤熏蒸全身。 2.治“拢梅兰申”刺通草30g,云南五味子20g,蔓荆根30g,黑心树根30g,栘(木衣)根30g,腊肠树根30g。泡酒内服、外擦。(1、2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3.治“滚涛接腰贺号”刺通草根30g,炖猪脚适量取食。(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