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紫茉莉

  • 音译名: 巴朱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喜马拉雅紫茉莉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巴朱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紫茉莉科植物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根。
  • 出处: /
  • 功效: 温肾,干黄水。
  • 主治: 肾寒、肾虚、浮肿、腰和下肢痹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irabilis himalaca (Edgew.)Hei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粗状。茎直立,分枝较多,质脆,具粘性腺毛。单叶对生,叶片卵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2~3cm,顶端渐尖、急尖或圆钝,基部截形或心形,边缘波状或有不明显的齿,有稀疏缘毛,上面暗绿,密生微毛和腺毛,下面淡绿色,被腺毛;叶柄长6~14mm,密被褐色腺毛。花序圆锥状,总苞钟状,顶端5齿,呈萼片状;萼片5,蔷薇红色,开展,雄蕊4,内藏;子房1室,花柱丝状,柱头头状。果实椭圆形或卵形,黑色,长约5mm,具棱。花期6~7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800~3400m的山坡草丛、荒地边或灌丛林地。产于西藏东部和四川西北部,印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1)本品除本种外,尚有中华紫茉莉M.himalaca (Edgew.)Heim.var.chinensis Heim.亦入药。其区别在于本变种茎疏生腺毛至近无毛,在节部毛较多:叶上面粗糙,两面疏生微毛,下面脉上较密,具缘毛;花梗及苞片有腺毛;雄蕊5。花期6~8月。 以上一种及一变种系木品的正品原植物。 (2)除正品原植物两种紫茉莉外,在青海、甘南、川西尚用玄参科马先属的几种植物。这几种的共同点都有圆柱状或胡萝卜状或纺锤形的近肉质的根,其根与紫茉莉的根相似。现仅举几种列检索表以示区别。 1.花萼常呈花瓣状;无花瓣,总苞苞片具鲜艳的颜色,雄蕊4~5,等长。 2.茎、枝、叶柄及花梗密被粘性腺毛;雄蕊4--喜马拉雅紫茉莉Mirabills himalaica 2.茎、枝、叶柄被稀疏毛近无毛;雄蕊5--中华紫茉M.himalaica var.chinensis1.花萼不呈花瓣状;萼管状至钟状,萼裂2~5;苞片多叶状;花冠二唇形;雄蕊4,2强。 3.叶线形而狭长,仅具重锯齿而无裂片。 4.下唇裂片宽而多少圆钝,花丝一对有毛--硕大马先蒿Pedicularis ingens Maxim. 4.下唇裂片狭窄,披针形锐尖;花丝两对均有毛--狭裂马先蒿Pedicularis angustiloba Tsoong 3.叶片披针形或线状长圆形,羽状深裂;下唇无明显之柄,中裂后方有两条通向花喉的褶裂--粗野马先蒿Pedicularis rudis Maxim.
  • 采收加工: 秋末挖根,洗净泥土,切片或切成纵块,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为横切或纵切的块片,大小厚薄不等。横切片呈类圆形,外皮棕色或间有未去净外皮的黑色斑块。横切面有凸凹不平的同心环带,灰白色,具粉性,直径3~6(~9)cm,质地坚实。纵切块片皱缩,长短不等,中间粗,两端渐细,一端有茎基痕。味微辛,涩。有土腥气。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甘、辛,热。
  • 用法用量: 配方用。每次3~6g。
  • 考证: 本品的藏药名为阿夏尕那哈的异名。《蓝琉璃》记载:“阿夏尕那哈以花的颜色分为两种。白色种,叶淡绿,圆形,有粘液,茎细,花淡红,根大,味甘,治下半身寒气病、浮肿、黄水病,破结石、肿瘤。花黑色者为黑色种,不可入药。”《晶珠本草》记载:“阿夏尕那哈温肾,干黄水。”《味气铁鬘》记载:“阿夏尕那哈性温,平,生气力”。让钧多杰说:“阿夏尕那哈生肌肉”。《如意宝树》记载:“那夏那哈托引黄水,壮阳,温肾。《图鉴》记载:“阿夏尕那哈生于灌丛林地的草滩,根如莨菪,叶淡绿色,有粘液,茎分枝多,花红色。味甘而辛,功效温肾,为五根散之上品”。
  • 制剂: /
  • 选方: 紫茉莉200g,诃子150g,石榴130g,红花100g,桂皮80g,豆蔻40g,荜茇40g,胡椒40g,光明盐30g,干姜70g,木香80g。以上共研细粉,过筛,用温开水泛丸绿豆粒大,用于胃寒、肾寒、木布病引起的胃胀,腹痛。一次3~5丸,一日2~3次。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