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豆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四棱豆的概览。四棱豆又名吐崩,归类于傣药,为豆科植物四棱豆的块根,可法火解毒,消肿止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四棱豆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吐崩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四棱豆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吐崩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四棱豆的块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法火解毒,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说凤令兰,拢沙龙接喉改板”(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拢沙龙接火,唉米习特来”(咽喉肿痛,咳嗽痰多),“拢牛”(小便热涩疼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四棱豆 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L.)DC.又名:翼豆、翅豆、杨桃豆、四角豆《食用豆类作物》,四翅豆(云南)。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根系发达,有主根、侧根、块根,具根瘤。茎蔓生,圆柱形,长3~5(~10)m,有分枝3~7,茎节具不定根。通常为三出复叶,稀2出~5出复叶;小叶宽卵形或呈三角状卵形,全缘,称端急尖,无毛;托叶长圆状,小叶有小托叶。总状花序腋生,长达15cm;花2~10,着生于花序轴顶端;萼齿5,上面2枚合生;花冠浅蓝色,长2.5~4cm,旗瓣宽卵形,先端有凹,基都有耳,翼瓣亦有耳.龙骨瓣内弯;二体雄蕊(9)+1,花粉料圆形,黄色;子房上位,花柱弯曲,柱头扁球形,周围被细长茸毛。荚果近长方形,长6~30cm,可达70cm,宽2.5~3.5cm;翅宽约0.5cm,绿色、紫色或红色;具四棱及4条锯齿状纵脊,有横隔膜。种子8~21,近四球形,平滑有光泽,直径约0.6cm,长1cm,〔白色、褐色、黄褐色和黑色,具斑纹;种脐很小。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500~1300m的地区。我国浙江、湖南、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备用。鲜品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