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南蛇藤

  • 音译名: 嘿麻电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圆锥南蛇藤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嘿麻电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卫矛科植物锥序南蛇膝的根、叶和果实。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止咳化痰,消肿止痛,收敛止泻,润肤。
  • 主治: 主治“拢牛”(小便热涩疼痛),“拢沙龙接火,唉”(咽喉肿痛,咳嗽),“阻伤”(跌打损伤),“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接短鲁短,拢蒙沙嘿”(腹痛腹泻,赤白下痢),“丁么电,兵习毫”(手足干裂,顽癣不愈)。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elastrus paniculatus Willd.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锥序南蛇藤 Celastrus paniculatus Willd.又名:滇南蛇藤《中国树木分类学》,灯油藤《云南中药资源名录》。 攀缘灌木,长可达10m。幼枝常被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约1.5cm;叶片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圆形,先端突尖,基部钝或近圆形,长5~10cm,宽2.5~5cm,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均无毛,侧脉明显,每边5~7条。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狭长圆形,花细小,绿白色,5数,雌雄异株;雄花的雄蕊着生于杯状花盘边缘,花丝细长,超出花瓣,退化子房短柱状;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圆球状,林状花盘包围子房基部,但不与之合生,柱头3裂,先端再2浅裂。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cm,3裂,每裂瓣有1~2粒种子。花果期6~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1800m的林绿、灌木丛中。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西藏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四季可采,根、叶洗净切片,晒干备用;秋季采果实,取油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涩,性凉。入水、风、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20~30g;叶5~10g。外用:果油适量,擦患处。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牛”圆锥南蛇藤根20g,鸭嘴花根20g,倒心盾翅藤15g,鸭跖草10g。煎服。(勐腊县傣医波溜燕验方) 2.治“拢沙龙接火,唉”圆锥南蛇藤根30g,用火烤至半熟煎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3.治“阻伤”,“拢梅兰申”圆锥南蛇藤果油、芝麻油、棉籽油、牛胆汁各适量,混匀外用揉擦。(勐海县傣医岩拉验方) 4.治“接短鲁短,拢蒙沙嘿”圆锥南蛇藤根20g、叶10g,鸡矢藤10g,嘉兰10g,木姜子10g。煎服。(景洪市傣医波的应验方) 5.治“丁么电,兵习毫”圆锥南蛇藤果油外擦。(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种子油含1β,6α,8β-三乙酸基一9α-(β-呋喃甲酸基)-β一二氢沉香呋喃[lβ,8β-triacetoxy-9α-(β-furan-carbonyloxy)-β-dihydroagarofuran],lβ,6α-二乙酰基一9α一苯甲酰基一8β-桂皮酰基-β-二氢沉香呋喃(1β,6α-diacetoxy-9β-beflzoyloxy-8β-cinnamoyloxy-β-dihydroagarofuran)[1],4,4-二甲基一l,3-二(口恶)-嚼一5一醇(4,4-dimethyl-l,3-dioxan-5-ol)[2]。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