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银柴胡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蒙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山银柴胡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齐努瓦音-黑利根
-
民族药名出处:
《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灯心草蚤缀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止咳,清血热。
-
主治:
主治肺热,咳嗽,黄痰,肺痨虚热,疟疾,肝热。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renaria juncea Bieb.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灯心草蚤缀 Arenaria juncea Bieb.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生根圆柱形,粗而伸长,褐色,顶端多头,由此丛生茎与叶簇。茎直立,多数,丛生,基部包被多数褐黄色老叶残余物,中部和下部无毛,上部被腺毛。基生叶狭条形,如丝状,长7~25cm,宽0.5~1mm,坚硬,光瑞渐细尖,基部增宽成鞘状,边缘狭软骨质,具微细尖齿状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而较短,向上逐渐变短,基部合生而抱茎。二歧聚伞花序顶生;苞片披针形至卵形,先端锐尖,边线宽膜质,密被腺毛;花便直立,长1~3cm,密被腺毛;萼片卵状披外形,长4~5mm,朱端渐尖,边缘宽膜质,背面被腺毛;花瓣5,白色,长圆状倒卵形,长7~10mm,宽4~5mm,先端圆形;雄蕊10。2轮,外轮雄蕊基部增宽且具腺体;子房近球形,花柱3条。蒴果卵形,与萼片近等长,6瓣裂;种子长圆状卵形,长约2mm,黑褐色,稍扁,被小瘤状突起。花期6~7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石质山坡、平坦草原。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及山东、江苏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项根,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锥形,有时分枝,长10~15cm,直径1~3cm。表面灰棕色或淡棕色,具纵皱纹,尚见疣状根痕或残断的细根,上部有多数细环纹;根头部具多数长1.5~2.5cm的细圆柱状根茎,每根茎周围丛生有生狭条状基生叶残基。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皮都白色,木部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略苦辛。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茎细,茎枝似兽须状簇生,叶不大,开白花。”《无误蒙药鉴》称:“簇生……”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山银柴胡的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吉尚嘎日本即齐努瓦音一黑利根(山银柴胡)。
-
制剂:
/
-
选方:
治肺热 山银柴胡15g,火绒草、拳参各9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三味山银柴胡汤)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荭草素、模荭草素,以及这些化合物的O-苷衍生物[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Darmograi V N.C A,1979,91:3570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