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蒙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石膏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朝伦-竹冈
-
民族药名出处:
《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热,止咳,愈伤,退黄。
-
主治:
主治肺热咳嗽,肺痼疾,伤热,骨折,黄疸。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石膏Cypsum 单斜晶系。晶体常呈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片状。通常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黄色或黑色等。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样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片状解理显著。断口贝壳状、多片状。硬度1.5~2。相对密度2.3。具柔性和挠性。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盐中。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长块状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全体白色、灰白色或浅黄色,有的附有青灰色或灰黄色片状杂质,有的半透明。条痕白色、体重、质脆,易纵向断裂,手捻能碎,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丝样光泽。无臭、味淡。
以块大、色白、半透明、纵断面如丝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晶形为纤维状或柱状;低负突起,具不显著的糙面;一组解理完全或清楚。干涉色为I级白色至黄白色;多为斜消光〔平行(010)面上〕,有时为平行消光〔垂直(010)面上〕。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58°。折光率:NP=1.521,Nm=1.523,Ng=1.530。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2g,于140℃烘20min,加水1.5ml搅拌,放置5min,呈黏结固体。(检查结晶水)
(2)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盐酸10m1,加热使溶解,溶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溶液约2m1,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盐酸。(检查钙盐)②取溶液约2m1,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检查硫酸盐)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甘,性凉。效较、重、钝。
-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2g;或入丸、散。
-
考证:
历代蒙医药文献记载的竹冈有三种:胡噜森-竹冈(无分黄)、梢烧音-竹冈(石灰华)、朝伦-竹冈(石膏)。实际,胡喀森-竹冈(天分黄)为植物药。内蒙古有的地区用消绕音-竹冈(石灰华),有的地区用朝伦-竹冈(石膏)。根据实际调查多用朝伦一竹冈,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道竹冈即朝伦-分冈(石膏)。
-
制剂:
/
-
选方:
1.治眼花,鼻塞 石膏(制)、红花、丁香、诃子、益智仁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五味石膏散)
2.治感冒咳嗽,肺热 甘草、沙参、诃子、块根糙苏、檀香、丁香、石膏(制)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七味石膏散)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主含带有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ZH2O)。此外,常有黏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1]。
-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石膏煎剂灌胃或灌肠对伤寒、副伤寒混合菌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1~3]。
2.解渴作用 采用禁水、皮下注射利尿药或服高渗盐水使大鼠口渴,此时给予4%石膏上清液可减轻其口渴状态[4]。
3.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石膏能加强离体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成熟[5]。
4.其他作用 五膏上清液对家兔的离体小肠和子宫平滑肌显示双向作用,小量使其收缩振幅加大,大剂量则使之收缩振幅减小;能抑制小鼠小肠内容物的输送;静注能缩短家兔血液凝固时间,还能抑制大鼠胆汁排泄[6]。
5.毒性 生石膏煎液小鼠静注的LD50为14.70g/kg[7]。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玉琴.矿物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38
药理
(1)郭协埙,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3):33
(2)杨群智,等.中成药研究,1984,(6):21
(3)张树峰,等.临床医学杂志,1988,4(3):158
(4)伊藤忠信.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72,22(3):13
(5)孙本韬,等.医卫通讯(山西医学院),1978,6(1):10
(6)伊藤忠信.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6(1):19
(7)岳旺,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