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石

  • 音译名: 卡连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磁石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卡连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氧化物类尖晶石族矿物磁铁矿的磁石。
  • 出处: /
  • 功效: 能拔除箭头,疗骨折。
  • 主治: 治疗脑骨伤,脉病,误吞钢针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agnete.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形成于内生热液作用和变质作用过程中,有岩浆成因分异的矿床,亦有接触交代形成硅卞岩型矿床,还有化——高温含稀土矿床和沉积变质矿床,以及系列与火山作用有关矿床中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见于许多岩浆岩和变质岩中;海滨砂中也常存在。产于西藏、青海,分布于河北、辽宁、江苏、广东、安徽、山东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中医对磁石的炮制与藏医不同。中医在磁石入药时分为生用与煅用之别。 生磁石:将采得的磁石,砸成绿豆粒大小,可供煎剂用。如制丸,散剂,则需研成细粉水飞后晒干备用。 煅磁石:取净磁石,砸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火炉上,煅之酥脆或红透时(所需之温度约在800℃左右)取出,立即倒入醋盆内淬酥,捣碎,再如上述方法煅淬一次,用清水漂一昼夜,取出,晾干,碾碎备用。一般需煅3~4次,始能完全煅透。(每磁石100kg,用醋共30kg)磁石炮制品的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测定表明,其合格品与不合格品相差七倍之多。故煅制品必须符合炮制的质量标准,否则达不到临床治疗目的。
  • 采收加工: 磁石较易采挖。采挖后,除去杂质,砸碎,选择吸能力强者入药。近地面的磁石因受潮生锈或因采集后放置日久,发生化,其磁性减退,乃至失去吸能力,影响药效,称“死磁石”。故磁石应经常用屑或泥土包埋之,以保持其磁性。如已失去磁性,则可与“活磁石”放在一起,磁性可逐渐恢复。
  • 炮制方法: 藏医一般对磁石的加工炮制法是,将磁石500g,碎成青稞样大小块,置于锅中,加黄矾黑矾各60g,加入水以淹没药物为度,加热煮沸,冷置12小时,再煮沸,倾去上层溶液,再加同量的黄矾黑矾,加芒硝3~4g,碱花少许,水适量,煮沸至液体熬去2/3时停止加热,将上层液体倾去,用清水洗磁石,晒干,粉碎成粉末备用。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属等轴晶系。单晶体常呈八面体,少数呈菱形十二面体。在菱形十二面体面长对角线方向常现条纹。集合体常呈致密块状和粒状。本品呈不规则状,大小不一。体重,质坚,黑色,断面致密,有光泽,具磁性。有土腥气,无味。日久可失去磁性。以黑色、有光泽、比重大、磁性强者为佳。以此亦可区别于它种矿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磁石加热至480℃,磁性突然消失,冷却后又恢复,不溶于水及硝酸。溶于浓盐酸,溶液呈橙黄色,其溶液显盐与亚盐的各种特殊鉴别反应。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
  • 用法用量: 煎服,单用或配方,每次用量9~30g。外用,研末调敷。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述:磁石可治脑骨伤、脉病、退镞、退弹。分为吸铁磁石、砍铁磁石、钻铁磁石、转铁磁石四类。状如铁矿石,青色者坚硬,黑色者较软,光泽中等,形色不一。敲打时有铁的气味。用铁敲破,断面纤维状。吸铁磁石,产自汉地的,能吸针。砍铁磁石,不吸针,但质不劣,坚硬者能刮铁,砍断铁,刮下的铁屑能被吸附。钻铁磁石,粉沫泡的汁液,滴在铁器上过几天,铁器被钻透。转铁磁石,虽不吸针,但能吸针旋转。四类磁石无论哪一种,内服均能化铁,敷伤口,能排镞、退弹。一般均选择吸铁能力强、称活磁石者入药。
  • 制剂: /
  • 选方: 方一:萨热十三味大鹏丸:珍珠母50g,珊瑚80g,诃子20g,禹粮土50g,木香100g,磁石50g,沉香100g,丁香40g,藏昌蒲30g,棒锤50g,麝香1g,肉豆蔻30g,甘草膏80g。以上十三味,除麝香珊瑚甘草膏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加入珊瑚细粉,混匀,用甘草膏、麝香加适量水泛丸,阴干,即得。功能止痛,醒脑开窍。用于”白脉病”引起的口眼歪斜,麻木瘫痪,四肢关节不利。口服一次5~6丸,一日3次。每10丸重3g。 方二:诃子、毛诃子余甘子,份量依次递增,磁石粉用丝棉包裹,用水送下,患者仰卧不动,则丝棉将误吞的针、子弹等从肛门排出。 方三:镰形棘豆、高原毛茛磁石。三药共研粉末,蜂蜜调和涂擦,可治骨痛。 方四:蛇肉、磁石、假耧斗菜、高原毛茛草玉梅、锡大戟、紫檀香等。在创口涂擦,然后以吸角引出,治外伤异物遗留。 方五:磁石、蛇脂、人脑等制成药锭。纳入创口,可将异物从伤口排出。
  • 注意事项: 磁石质重沉降,伤气损胃,故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具有补血和镇静中枢神经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