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分蓼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蒙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叉分蓼
类别:
蒙药
民族药名:
希莫勒德格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药材来源:
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全草。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功效:
清热,止泻。
主治:
主治肠刺痛,便频量少,便带脓血,杂有黏液,里急后重,大小肠热,腹泻 ,便稀黄绿。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lygonum divaricatun L.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叉分蓼 Polygonum diuaricatum L. 多年生草本,高1~1.5m。茎从基部开始生出很多叉状分枝,形成半圆形的丛状。叶互生,线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15cm,宽可达3cm,全缘,有微毛;有短柄或无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开裂,无毛。圆锥花序项生,扩展;花小,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黄色。小坚果椭圆形,具3锐棱。种子椭圆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沙丘、沟谷、丘陵坡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西藏等地。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阴干。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味酸、苦、涩,性凉。效稀、轻、糙、钝。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考证:
本品载于《智慧之鉴》。《认药白晶鉴》称:“多生于阴坡,茎细长,色红,叶粗糙,花白色,状如云堆,味微苦,酸。”《无误蒙药鉴》称:“……茎细长,节多,叶似白柳,粗糙……根红色,状如鹿角。”并附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特征、附图与叉分蓼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尼阿老即希莫勒德格(叉分蓼)。
制剂:
/
选方:
治大小肠热,腹泻 ,痢疾 叉分蓼 25g,查干泵嘎 、茜草 各15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2~3次,水煎温服。(《后续医典》三味叉分蓼 汤)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叉分蓼 全草含金 丝桃苷(hyperoside),槲皮苷(quercitrin)[1],山柰 酚(kaempferol),杨梅树皮素(myricetin)[2],儿茶 精(catechin)[3]等黄酮 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Horhammer 1,et a1.C A,1957,51:14204a
(2)Kukerov M K.C A,1970,73:12774t
(3)Levashova I G,et a1.C A,1992,114:9827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