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娃花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蒙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狗娃花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巴嘎-浩宁-尼敦-其其格
-
民族药名出处:
《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阿尔泰狗娃花的头状花序。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杀黏,清热,解毒。
-
主治:
主治血热,包加热,天花,麻疹。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Heteropappus altaicus ( Willd.)Novopok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阿尔泰狗娃花 Heteropappus altaicus(Willd.)Novopokr.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全株被弯曲短硬毛和腺点。根多分歧,黄色或黄褐色。茎多由基部分枝,斜升,也有茎单一而不分枝或由上部分枝者。茎和枝均具纵条棱。叶疏生或密生,条形,条状矩圆形、披针形、倒披针形,或近匙形,长2~5cm,宽2~4mm,先端钝或锐尖,基部渐狭,无叶柄,全缘;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直径2~3cm,单生于枝顶或排成伞房状;总苞片草质,边缘膜质,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外层者长3~5mm,内层者长5~6mm;舌状花淡蓝紫色,长10~15mm,宽1~2mm;管状花长6mm。瘦果矩圆状倒卵形,长2~3mm,被绢毛。冠毛污白色或红褐色,有不等长的糙毛。花果期7~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草原与草甸草原带,亦生于山地、丘陵坡地、砂质地、路旁及村舍附近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湖北、四川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7~9月开花时采摘头状花序,除去总苞片,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花呈不规则球形,直径0.5~1cm。总苞片2层,长3~6mm,外层稍长,灰绿色,条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膜质。边缘舌状花一轮,花冠淡蓝色。长1~1.5cm,宽约1mm;中央管状花,多数,黄色,长约6mm。花冠常脱落,冠毛浅红棕色。气微香,味苦。
以花朵大、花丝长、无破碎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原。效淡、糙、轻。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生于草坪沼泽地。”《无误蒙药鉴》称:“形状同紫菀,但植株小,灰白色,多分细枝,花灰蓝色,气嗅。”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阿尔泰紫菀之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鲁格冲即巴嘎-浩宁-尼敦-其其格(狗娃花)。
-
制剂:
/
-
选方:
1.治胃包如热 胡黄连、狗娃花、蒲公英各16g,漏芦花13g,丹参9g,吉勒泽6g,土木香31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温服。(《蒙药志》七味土木香汤)
2.治天花 狗娃花、葶苈子、砾玄参各等量。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温服。(《蒙医金匮》三味狗娃花汤)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狗娃花皂苷(heteropapPussaponin)5、7、8[1],芸香苷(rutin),烟花苷[2],车桑子酸(hautriwaicacid)[3]等。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Bader G,et a1.C A,1994,121:53908a
(2)Bader G,et a1.Planta Med,1993,59(3):284
(3)Bohlmann F,et a1.Phytochemistry,1985,24(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