獾油

  • 音译名: 芒给苏音-陶苏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獾油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芒给苏音-陶苏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鼬科动物狗獾、猪獾的脂肪油。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愈伤,镇赫依,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烧伤,烫伤,冻疮。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eles meles Linnaeus;Arctonyx collaris F.G.Cuvier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狗獾 Miles meles Linnaeus 体型较肥大,身长45~55cm,尾长11~13cm,体重10~12kg。吻长,鼻端尖,鼻垫与上唇间被毛。耳短,眼小。颈短粗。四肢粗壮,均具强有力的棕黑色爪。背毛粗而长,毛基白色,中间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而搀杂白色。体侧白色较显著。全体毛尖黄棕色。头部有3条白色纵纹,两颊自口角到头后各具1条,中央1条自鼻尖达头顶,其间夹有两条黑棕色宽带。耳背面及后缘黑棕色,上缘白色。下颏到腹部及四肢均为棕黑色。尾大部呈黄白色。 2.猪獾Arctonyx collaris F.Cuvier 体长0.65m,高0.3m。吻平尖,鼻端尖,须长,耳短,眼小,颈短粗,四肢短,具长爪。个体棕紫色,两顿白口角到颈侧,头顶到鼻尖各一条白色宽带。耳缘、喉部及尾部均为白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狗獾 Miles meles Linnaeus 栖息于山麓、灌木丛、荒野及湖边、溪边。黄昏或夜间活动。杂食性,主以植物根、根茎和昆虫、蛙、鼠及小鸟为食。冬季休眠。分布于全国各地。 2.猪獾Arctonyx collaris F.Cuvier 栖息于山间、草地洞穴中,夜间活动,以昆虫、蛙、鼠、植物为食。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至长江以南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冬季捕捉后取脂肪,文火将油炼出,放罐内密封。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为淡乳白色或淡黄色黏稠油状物。气微,味淡。 以乳白色、无酸败味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酸,性平。效腻。
  •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与禹粮土制成油剂,涂患处。
  •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大小与旱獭类同,但体形与狗或猪近,行走笨拙,冬季在洞穴内休眠。”并附动物图1幅。据上述动物形态、习性及附图特征与獾特征习性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又献所载的如木次勒即芒给苏音-陶苏(獾油)。
  • 制剂: /
  • 选方: 治烧伤,烫伤 禹粮土獾油各1Og。制成油剂。取适量外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獾油剂)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