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白扁豆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门山来毛嘎保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扁豆的果实。
-
出处:
/
-
功效:
清热止泻,益血益疮。
-
主治:
用于治腹泻,血、胆病,痘疹,丹毒等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ablab purpureus(L.)Sweet.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茎长可达6m,几无毛,呈绿色或紫色。托叶细小,基部着生;叶柄长3~9cm;小叶宽三角状卵形,侧生者偏斜,长5~12cm,宽4~11cm,顶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截形,两面疏被短柔毛。花序有数朵至20朵,序轴的每一节上有2~5朵花;总花梗粗壮,长8~15cm或短缩;小苞片2枚,舌状,无毛;花萼钟状,长约6mm,无毛,仅边缘具纤毛;花冠紫色,长13~17mm。荚果扁,镰形或半椭圆形,近顶端最宽,具下弯的喙,有种子2~5枚。种子稍扁,短圆形,黑色或白色,种脐线形,隆起。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产西藏,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也广为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取成熟荚果,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0.8~1.3cm,宽6~9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有时可见棕黑色斑点,一端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着种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肥厚,黄白色,角质。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表皮为一列栅状细胞,种脐部位为3~5列,呈哑铃状,长12~109μm,宽34~54μm,缢缩部宽10~25μm,壁厚2~7μm。其下为10数列薄壁细胞,多呈切向延长,内侧细胞呈颓废状。子叶表皮细胞类方形;叶肉细胞含众多淀粉粒,淀粉粒卵圆形,类球形或肾形,直径3.5~23~39μm,脐点呈点状和裂缝状,少数层纹明显。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细胞类圆形,不规则长圆柱形,含众多淀粉粒;内侧有管胞岛,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有星状组织,细胞星芒状,有大型的细胞间隙。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样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沸水浴上提取20分钟,冷后滤过,取滤液0.2ml,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酐2~3滴和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红色,污绿色。(检查甾类)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涩,甘,性凉、糙、重
-
用法用量:
9~15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白扁豆能助长风势,性糙而重,能使粪便增多。白扁豆和豌豆味涩、甘,性凉、轻、燥,能疏通脉道,清除培根之热邪,并能止泻消化油腻,血病和赤巴病患者涂擦全身则有益,对黑痘疹和丹毒患者亦有裨益。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十味红门兰散:草甸红门兰100g,豆蔻100g,短叶石刁柏50g,白扁豆50g,荜茇50g,红花50g,石榴50g,肉桂皮50g,麝香少许,熊胆少许。以上研末,为丸如豌豆大。每服5~9丸,日服1~2次。用于阳痿、淋病、神经衰弱等症。
方二:白扁豆5g,沉香2.5g,丁香2.5g,肉豆蔻2.5g,阿魏2.5g,广木香2.5g,酸枣仁2.5g,唐古特乌头根2.5g,姜片2.5g,荜茇2.5g,胡椒2.5g,紫脑砂2.5g,野牛心(干)50g,野兔心(干)一个,秃鹫心(干)一个。共为细末,调蜂蜜为丸如豌豆大。每天早饭前服1次,每服3~7粒(体弱少服,壮实多服),黄酒或温开水冲服。治精神病,心慌意乱,发癫不语,有良效。
-
注意事项:
毒性:扁豆合有两种不同的植物血球凝集素A与B。凝集素A不溶于水,无抗胰蛋白酶活性,如混于食物中饲喂大鼠,可抑制其生长,甚至引起肝脏的区域性坏死;加热后则毒性作用大见减弱,故凝集素A是粗制扁豆粉中的有毒成分。凝集素B可溶于水,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作用:100%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肠炎等有解毒作用。本品的水透析液及非透析液中含有对小鼠Columbiask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成分。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