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苜蓿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花苜蓿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布苏夯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花苜蓿的干燥全草。
-
出处:
/
-
功效:
清肺热.
-
主治:
治疮疹。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igonella ruthenic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铺散或斜上伸,高8~10cm。主根较粗,淡黄褐色。茎枝近四棱形,疏被白色短毛。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有明显脉纹,先端尖,基部宽或具微齿。被毛;小叶3,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0.3~1cm,宽2~8mm,先端微凹,常具小尖头,边缘上部具不规则的牙齿或波状浅齿,叶背面有毛,小叶柄极短,有毛,总状花序,腋生,长0.7~1.3cm;总花梗长1.1~1.6cm;通常具3~5花,花梗长2~4mm,被毛,花长4~7mm;萼筒状钟形,长约4mm,被白色短柔毛,萼齿5,披针形,与萼筒等长或稍短,花冠黄色,具紫色纹,长约7mm,旗瓣倒卵形或卵圆形,长7mm,宽4mm,翼瓣长6~7mm,宽2mm,下部具爪和耳,爪长约3mm,龙骨瓣较翼瓣短;二体雄蕊,花药在花丝顶端背部着生;子房长而扁阔,花柱短而粗状,柱头明显,子房柄较短。果实扁平,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8~1cm,表面有横纹,顶端具短尖,含2~4 枚种子。花期6~7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700~3200m的沙地、渠边、路旁、田梗、草原或山坡。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陕西、东北、华北地区也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6~7月采集全草,洗净泥土,除去残叶根须,晾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皱缩卷曲。根细长,少分枝,淡黄色至褐色。茎近四棱,疏被白毛,质脆,易折。叶多皱缩,湿展后小叶3片,叶片绿色,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0.3~1cm,宽2~8mm,先端微凹,可见小尖头,上部边缘具不规则的牙齿,花淡黄色,具紫色条纹。荚果椭圆形,长约1cm,表面有横纹,顶端具短尖;种子2~4粒,黄褐色。气微香,味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
《藏药配方新编》:味苦,性凉。
《新编藏医学》:味苦,性凉。
《藏医百科全书》:味苦,性凉。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3~6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布苏夯愈疮,清肺热。布苏夯是维吾尔语。花黄色,有黄丹光泽,状如豆花。分为两种,无荚果者为雄,有荚果者为雌。潮湿地带生长的比干旱地区生长的质佳。《如意宝树》记载:布苏夯清热解毒,清新热特效。《形态比喻》记载,布苏夯生长在田边地头,叶粗糙,叶尖如皮,叶状如小豆叶,花黄色,花梗弯曲,荚果状如豆角。《宝堆》记载:沼泽草甸生长的布苏夯质优。让钧多吉说:布苏夯益肾。
据上述查证,布苏夯雌的一种,即本品,其根据:叶为复叶,小叶3,端具小尖头,被毛粗糙;花黄色具紫色纹;豆角扁平,长圆形等特征与《晶珠本草》记载相符。《订证认药图鉴》指出:雄的茎细,较直;叶绿色,圆形较小;花黄色;果无荚,种子有猫状斑纹等与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的特征一致,故雄的应为开黄花的几种苜蓿。今各地用药一致。云南尚用苜蓿Medicago sativa L.。
-
制剂:
/
-
选方:
二十五味冰片散:冰片45g,石灰华100g,藏红花35g,丁香40g,肉豆蔻45g,白豆蔻95g,草果85g,沉香50g,白檀香65g,紫檀香65g,绿绒蒿55g,木棉花115g,香旱芹40g,广木香90g,甘草90g,甘松80g,马兜铃50g,曲生代冒60g,石斛、红石花、花苜蓿各50g,诃子140g,毛诃子85g,余甘子85g。以上共研细粉,混匀,即得。加白糖为引。有清热解毒、疗疮疡、除伏热之功效。凡五脏六腑及皮、肉、骨、脉之热,以及扩散劳伤热、骚热、瘟热、毒热等一切新旧热病、垢甲病、痹病和疮疡丹毒、内痈脓血等,本方均能治愈,尤其对陈旧性热病播散者,能予根治。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