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壳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蜘蛛壳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供高呆先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圆蛛科动物大腹圆蛛的蜕壳。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
-
主治:
主治“拢害埋冒龙”(高热不退),“拢沙拢接喉”(牙痛),“拢习亨”(疥疮),“拢习哈习毫”(癣),“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把办”(外伤),“达黑火”(蜈蚣咬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ranea ventricosa (L. Koch)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大腹圆蛛 Aranea ventricosa(L.Koch)又名:(虫出)(虫无)《别录》,网虫、扁蛛《现代实用中药》。 体圆形或椭圆形,头胸部被有背甲1枚,无分节状态。口小,适于吮吸;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面的前端,参差排列。下有附肢6对;第一对为钳角,似大颚,呈单螯状,内通毒腺;第二对为角须,似触角;其他4对均为步足,各由7节组成,其跗节末端有钩爪2枚,中间丛生细毛,有吸附作用。腹部圆大而软,与头胸部相连处缢缩成细腰;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盖;其两侧有肺囊的气孔1对;后腹面有时有气管的气孔1对或合而为一;腹面后端有肛门;其前方有疣状的小突起3对,即纺锤突,尖端有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一种黏液,凝结成丝而结网。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大多单独生活,通常结网于树间、屋角、檐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采集蜕壳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气腥,性凉。入风、水塔。
-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擦或捣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害埋冒龙”蜘蛛壳 1只,黄蜂窝 5 g。研细,加少许水调匀,外擦手足心。(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拢沙拢接喉”蜘蛛壳适量捣烂塞于痛处。(景洪市傣医波的应验方)
3.治“拢习亨”,“拢习哈习毫”,“兵洞飞暖龙”,“把办”蜘蛛壳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4.治“达黑火”蜘蛛壳适量,香油适量,将蜘蛛壳浸泡于香油内lh后涂擦患处,每日数次。(德宏州芒市傣医龚茂晚验方)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