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蟾蜍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西藏蟾蜍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巴那合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蟾蜍科动物西藏蟾蜍的肉、肝、胆。
-
出处:
/
-
功效:
肉:有止痛、消肿、解毒、利尿功能。主治炭疽、舌肿。
肝:有解毒功能。主治配合毒。
胆:治食物中毒。
-
主治:
/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ufo tibetanus Zarevskie.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长50~65mm,吻端略圆,吻棱有疣,颊部稍向外侧倾斜,鼻孔位于吻眼间,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约为眼间距的2/3。鼓膜椭圆形。皮肤极粗糙,背部满布圆形瘰粒,大小不等。瘰粗多而特殊。上眼睑内侧有3~4枚较大的疣,前端的与吻棱上的相连,后端的与耳后腺相接;耳后腺短而宽,成豆状;整个腹面布满疣粒。前肢粗状,第一、二指几乎等长,但略短于第四指,指侧缘膜厚,掌突二,外侧者大。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第三趾略长于第五趾,趾侧缘膜显著,茎部相连成半蹼,第五趾的蹼达该趾的趾端;关节下瘤不清晰,内外蹠突发达。一般背部在生活时为橄榄黄色,具不规则深色斑纹;体侧及后肢有棕红色斑点;枕后的蓝绿色脊线较宽,皮肤光滑无疣。雄体略小,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高原草地、田野。有冬眠习性,多夜间活动,以蜗牛、蚂蚁、蝗虫、蜚蠊、昆虫等小动物为食。分布于西藏及四川一些地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的功用同西藏蟾蜍。
-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获后,除去内脏,分别取肉、肝、胆鲜用或晾干,研细。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肉:味甘、咸,性寒。有小毒。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0.015~0.03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有:西藏蟾蜍肉治炭疽,汤治舌肿。
-
制剂:
/
-
选方:
方一:牛黄、熊胆、牦牛角、蟾酥(酒中浸泡三天)、羚羊角、珍珠、麝香、冰片、沉香各15g,朱砂、雄黄、硼砂、琥珀、血竭、没药各5g。共研细粉,人乳为丸,凉开水送服,解梅毒有效。
方二:硇砂1.5g,麝香2g,青海大戟2.5g,石菖蒲3.4g,广木香5g,诃子2g,铁棒锤2g,蟾蜍肉(干)50g。共研细末,日服1次,每服1.5g,温开水送服,治白喉。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蟾蜍药理作用多样而复杂。
1.强心作用:蟾毒具有洋地黄样作用,但作用较弱,持续时间较短,无蓄积作用。小剂量能加强离体蛙心收缩,大剂量则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
2.升压和呼吸兴奋作用:其水提取液能使麻醉犬血压上升,呼吸兴奋(呼吸振幅增大和频率加快)。
3.抗肿瘤作用:蟾蜍皮提取物对小鼠肉瘤180、兔B.P.瘤有效,可延长患精原细胞瘤、腹水癌和肝癌小鼠的生存期,并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功能。蟾酥与蟾皮制剂对体外白血病细胞具有特殊高的糖酵解过程和呼吸过程。蟾酥制剂配合化疗和放疗治疗肿瘤的同时,蟾酥能不同程度地防止治疗中的白细胞下降,对下降者,可使之回升。
4.镇痛作用。蟾酥对于小鼠、家兔实验性疼痛均有镇痛作用。
5.抗炎作用。蟾酥在体外实验对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作用,在该菌种局部感染的动物试验中,显示其抗菌作用较优于青霉素。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蟾酥水溶性总成分制剂能提高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而对B淋巴细胞无明显影响。
6.局部麻醉作用:蟾酥80%酒精提取物具表面麻醉作用,最低有效浓度为0.5%,麻醉时间比同浓度的“可卡因”长一倍多。蟾毒灵的局麻作用较“可卡因”强30~60倍,比“普鲁卡因”强300~600倍。
7.对平滑肌的作用:蟾酥特尼定10~20μg/ml时,分别引起离体大鼠、豚鼠子宫收缩,无快速耐受现象。蟾酥能兴奋肠管平滑肌;水提液对离体或整体动物支气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
8.镇咳作用:蟾酥水提液对小鼠SO(2)所致的咳嗽有镇咳作用。
9.蟾酥对小鼠LD(50):腹腔注射为36.24mg/kg,静脉注射为41.0mg/kg,皮下注射为96.6mg/kg。小鼠急性中毒症状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心律不齐,麻痹而死(蟾酥煮沸后毒性大减)。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