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叶巴豆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银叶巴豆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扎乱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银叶巴豆的根和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杀虫止痒,消肿止痛,敛水止泻。
-
主治:
主治“说凤令兰”(口舌生疮),“拢习哈习毫”(癣),“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阻伤”(跌打损伤),“接短鲁短,列哈”(腹痛腹泻,呕吐)。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银叶巴豆 Croton cascarillvides Raeusch. 小灌木,高1~2m。茎圆柱形,新生枝、叶、叶柄、花序均被银白色鳞腺,鳞腺圆形,枝条具粗皱纹。叶互生;薄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2cm,宽约6cm,顶端短尖、渐尖,基部钝或微心形,全缘,叶面绿色,鳞腺早落;叶背银白色,叶片基部有2枚盘状腺体; 叶柄长1.5~3cm;托叶钻形,早落。穗状花序顶生,总梗长1~4cm;苞片早落;雄花淡黄色,具短柄,花萼裂片卵形,花瓣倒卵形,长约2mm,花萼、花瓣均具白色缘毛;雄蕊多数,15~20枚,花丝下部被白色长柔毛;雌花子房和花柱密被鳞腺,花柱4~8裂,裂片丝状。蒴果球形。种子椭圆状,长约4mm。花期几全年。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500m以下河谷或海边灌木丛中或疏林中。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用鲜品。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涩,性凉。入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根适量磨服。外用:叶适量,米泔水浸洗;或捣敷;或取汁擦。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说凤令兰”,“拢习哈习毫”银叶巴豆叶适量。浸泡干淘米水中4h后洗患部。或用嫩尖叶汁擦治口舌生疮。(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拢梅兰申”,“阻伤”银叶巴豆叶、苏木叶、车前草、除风草、白花丹、红花丹鲜品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3.治“接短鲁短,列哈”银叶巴豆根、黑甘蔗芽各适量磨于米汤中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