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鞍

  • 音译名: 麻新哈布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马连鞍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麻新哈布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马连鞍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活血止痉。
  • 主治: 主治“兵哇皇,害埋线闹”(感冒发热,寒热往来),“拢沙龙接火,唉哦勒”(咽喉肿痛,哈血),“纳勒冒沙么”(月经不调),“割鲁了害埋拢很”(产后高热惊厥)。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treptocaulon griffithii Hook. f.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马连鞍 Streptocaulon griffithii Hook.f.又名:古羊藤《广西药用植物图志》,红藤、地苦参、小暗消(云南)。 木质藤本,具乳汁。根圆柱状,弯曲,木质,根皮暗棕色,有瘤状突起和不规则的纵皱纹。茎褐色,具皮孔;枝条、叶、花梗、果实均密被棕黄色绒毛,老枝被毛渐渐脱落。叶对生,厚纸质,倒卵形至阔椭圆形,长7~15cm,宽3~7cm,中部以上较宽,先端急尖或钝,具小尖头,基部浅心形;中脉和侧脉在叶面凹陷,在叶背略凸起,侧脉每边14~18条,羽状脉平行;叶柄长3~7mm。聚伞花序腋生,3歧,阔圆锥状;花序梗和花梗有许多苞片和小苞片着生;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外面密被毛;花小,花蕾近圆形,长和宽约3mm;花冠外面黄绿色,内面黄红色,辐状,花冠简短,裂片卵圆形,向右覆盖,副花冠裂片丝状,与花丝背部合生,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离生,丝状或钻状,花药与柱头顶贴连,药隔顶上的膜片在柱头项合生,花粉器匙形,载粉器内藏有许多四合花粉,基部的粘盘贴在柱头上;子房被柔毛,心皮离生,柱头圆锥状凸起。蓇葖果双生,张开成直线,圆柱状,长7~12cm,直径5~7mm。种子长圆形,扁平,长约9mm,宽约3mm,棕褐色,顶端种毛白色或淡黄白色,种毛长约3cm。花期6~10月,果期8月至到年3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野坡地、山谷疏林,或路旁灌丛中。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微甜,性凉。有小毒。入水、风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研末,3~5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兵哇皇,害埋线闹”马连鞍10g。煎汤。送服“雅西里门囡”(万应小药丸)3粒。 2.治“拢沙龙接火,唉哦勒”马连鞍10g,煎服。(1、2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3.治“纳勒冒沙么”,“割鲁了害埋拢很”马连鞍15g。煎汤。送服“雅叫哈顿”(五宝药散)。(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制剂:雅叫哈顿(五宝药散)马连鞍、藤苦参、小百部、苦冬瓜羊耳菊。上药各取等量,研粉,混匀装并备用。用于全身发冷发热,口干,各种出血症,关节、肌肉疼痛,胸腹闷胀,疮疖等症。温开水或用酒送服,每次3~5g,日3服。
  • 注意事项: 本品叶和种子有小毒,误食可致头晕,腹痛。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