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五加

  • 音译名: 当该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三叶五加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当该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白筋的根、全株或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除风刮湿。
  • 主治: 主治“拢沙龙接火”(咽喉肿痛),“拢达儿”(腮腺、颌下淋巴结肿痛),“斤嘎兰,冒米想”(肌肉麻木,乏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 Mer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白筋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 Merr.又名:掌鹅竻、白竻花、苦刺、倒钩刺、三叶刺、臭刺、三爪风、白刺藤、刺藤鸟、山花莲、五虎刺、三股风、红芦刺、三花眉《全国中草药汇编》。 蔓性灌木,高1~7m,树皮灰白色,枝条具皮孔,有刺。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2~6cm,常有刺;小叶通常3片,少有5片,纸质,有短柄;小叶片长卵形成长椭圆形,长4~8cm,宽2.5~4.5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个形花序顶生,常3~10个聚合成总状花序或复伞形花序,单生者少;花萼具5小齿,无毛,长约1.5mm;花瓣5片,白色带浅黄色,三角形,长约2mm;雄蕊5;雌蕊单一,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果球形,稍倾向压扁,长3~4mm,黑色。花期7~8月,果期11~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700~3200m的林缘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根和全株四时可采,晒干备用;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明于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气香,性凉。入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5~20g。外用:鲜叶适量,捣烂包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沙龙接火”,“拢达儿”三叶五加根15g,板蓝根15g,旱莲草10g,火焰花10g,水林果根10g。煎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斤嘎兰,冒米想” 三叶五加七叶莲鲜叶各取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包敷患处。(勐海县傣医岩吨囡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叶含3α,lla-二羟基一20(29)一羽扇烯一28一酸[α,lla-d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3α,llα,23一三羟基一20(29)一羽扇烯一28一酸[3α,11α,23-tr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j[1],24-去甲一3α,11α一二羟基一20(29)一羽扇烯一28一酸24-no,3α,lla-d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24一去甲一lla一羟基3一代一20(29)一羽扇烯一28一酸[24-nor-llα-hydroxy-3-oxo-lup-20(29)-en28-oic acid〕[2],3α,llα一二羟基一23- 代一20(29)一羽扇烯一28一酸[3α,11α-dihydroxy-23-oxo-lup-20(29)-en-28-oic acid][3],石吊兰素(nevadensin),贝壳杉烯酸(kaur-16-en-19-oic acid),蒲公英赛醇(taraxerol)及其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 acid ester)[4],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三十烷醇(triaconta-nol),三十二一烷醇(dotriacontanol)和。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5]等。 茎中含五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十七烷酸(margar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其葡萄糖苷[6]。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