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檀

  • 音译名: 埋糯木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白檀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埋糯木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山矾科植物白檀的花、茎叶和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补土健胃,消食通气,凉血止血
  • 主治: 主治“短混列哈”(恶心呕吐),“接崩短嘎,列哈”(脘腹胀痛,呕吐),“割鲁了冒米喃农,多温多约,冒开亚毫”(产后乳汁不下,体弱多病,不思饮食),“菲埋喃皇罗,把办哦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 Miq.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白檀 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 Miq-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叶片、叶炳和花序均被白色柔毛。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11cm,宽2~4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内曲细尖锯齿,中脉在上表面凹下。圆锥花序生于新枝顶端,长4~8cm,花梗长;花萼长约2mm,裂片有睫毛;花冠白色,芳香,长4~5mm,5深裂;推蕊约30枚,长短不一,花丝基部合生成5体雄蕊;子房顶端圆锥状,无毛,2室。核果篮黑色,卵形,稍偏斜,长5~8mm。花期5月,果熟期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600~3000m的次生阔叶林、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华北、东北及长江以南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5月间采花,晒干备用;茎叶随时可采收;秋、冬季挖根,洗净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花气清香,性平。入水、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花5~15g;根、茎10~20g。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短混列哈”白檀花10g。煎汤内服。 2.治“接崩短嘎,列哈”白檀根30g。煎汤内服。 3.治“割鲁了冒米喃农,多温多约,冒开亚毫”白檀根30g。煎服。(1~ 3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4.治“菲埋喃皇罗,把办哦勒”白檀叶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景洪市傣医康郎甩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