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花

  • 音译名: 叫沙短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鹧鸪花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叫沙短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楝科植物鹧鸪花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调理四塔,养心安神,补土健胃,涩肠止泻
  • 主治: 主治“多温多约,冒开亚毫,拢栽线栽歪”(体弱多病,不思饮食,心慌心悸),“割鲁了勒约,多温多约”(产后气血虚,体弱多病),“接短鲁短,拢蒙沙嘿”(腹痛腹泻,赤白下痢)。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ichilia connaroides ( Wight et Arn. )Bentv. f. glabra Bentv.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鹧鸪花 Trichilla connarides(Wight etArn.)Bentv.f.glabra Bentv. 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或红褐色,纵裂;小枝深褐色或带黑色,无毛。小叶、树皮和种子有苦味物质。叶长25~36 cm,有小叶 3~4对,总轴被毛,具棱角;小叶片膜质,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钝圆,叶背尤毛;小叶柄顶端具关节,长4~16(~20)mm。聚伞状花序,平顶状,疏至密,腋生,具长柄,短于或长于叶,被毛;苞片小,早落;花小,白色至淡黄色,长3~4 mm,萼 4~5裂,裂片圆形至钝三角形,无毛或略被柔毛;花瓣长圆形,宽 0.5~1mm,锐尖;雄蕊管被微柔毛或无毛,花丝长短交互,长0.5~1.5 mrn,内面被刚毛;子房无柄,无毛,埋于肉质环状花盘中,花柱约与雄蕊管平齐。蒴果近球形,有时有尖突,径为0.8~1.5(~2.5)cm,外果皮红色、黄红色,肉质,干时革质,褐色。种子1枚,卵球形,几完全为极薄的白色(干时变淡褐色)假种皮包被。种皮干时暗褐色,薄而发皱。花期4~6月和10~11月,果5月和11月成熟。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 2 100~4 200 m的旷野路边、山间林下。广西、贵州、云南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气香,性平。入四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 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多温多约,冒开亚毫,拢栽线栽歪”鹧鸪花根 30 g,煎场内服。 2.治“割鲁了勒约,多温多约”鹧鸪花根 50 g,去皮,用火烧后煎汤内服。 3.治“接短鲁短,拢蒙沙嘿”鹧鸪花根 30 g,马蹄蕨 15 g,花果 10 g。煎汤内服。(1~3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