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说明书
【饮片名称】
-
白芍《神农本草经》汉语拼音Baishao拉丁名PAEONIAE RADIX ALBA异名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
性味苦、酸,微寒。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
-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临床应用】
-
1.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崩漏
本品味酸,主入肝经,偏益肝之阴血。用治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中漏下等,常与熟地黄、当归、川芎同用,如四物汤(《和剂局方》);若血虚有热,月经不调,可配伍黄芩、黄柏、续断等,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崩漏下血,可与阿胶、艾叶等养血、止血药同用。
2.自汗,盗汗
本品有敛阴止汗之功。若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可配伍温经通阳的桂枝,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伤寒论》);用治虚劳自汗不止,常配伍黄芪、白术等;若阴虚盗汗,可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同用。
3.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
本品酸敛肝阴,养血柔肝而止痛,治疗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常配伍当归、柴胡等补血、疏肝药,如逍遥散(《和剂局方》);本品也可调肝理脾,柔肝止痛,治疗脾虚肝旺,腹痛泄泻,可与白术、防风、陈皮同用,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若治疗痢疾腹痛,可与木香、黄连等清热燥湿、理气药同用,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若治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挛急作痛,常配伍甘草以缓急止痛,如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4.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本品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为治肝阳上亢之常用药,常配伍牛膝、代赭石、龙骨等,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用法用量】
-
药典用法用量6~15g。其他用法用量参考内服:入丸、散。大剂量可用15~30g。
【注意事项】
-
1.不宜与藜芦同用。
2.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
【鉴别用药】
-
1.生白芍、炒白芍与酒白芍
三者为白芍的不同炮制品种。生白芍擅长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头痛眩晕以及自汗、盗汗等。炒白芍性稍缓,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主,用于血虚萎黄,腹痛,四肢挛痛,自汗盗汗等。酒白芍酸寒之性降低,入血分,善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用于肝郁血虚,胁痛腹痛,月经不调,四肢挛痛。
2.白芍与赤芍
赤芍、白芍,一类二种,《神农本草经》通称芍药,粱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言赤、白两种,并指出白者质优,赤者功异。两者虽均性微寒,但效用迥异。白芍味酸苦归肝脾经,为养血敛阴、平肝止痛之品,功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敛汗,尤宜于阴血亏虚肝旺者,既善治血虚肝旺之头晕目眩,肝郁胁痛,又善治血虚萎黄,四肢或脘腹挛急疼痛以及血虚月经不调、痛经等,还治阴虚盗汗。赤芍味苦归肝经,为清凉行散之品,功善清热凉血,化瘀止痛,尤宜于血热血瘀者,既善治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肝郁化火之胁肋疼痛,又善治热入营血、血热斑疹吐衄、瘀血经闭、痛经、跌打损伤及火毒疮疡。
3.白芍与石决明
两药均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然白芍酸收敛补,有补血敛阴,调经止痛之效,既可用治肝脾血虚之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乏力,又可治月经不调,崩漏经多,经行腹痛;白芍又补血敛阴而止汗,为止汗之佳品,故适用于营卫不和之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不止;白芍又有补肝血,敛肝阴,有补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既治血虚肝旺,气郁胁痛,肝脾不和,腹部挛急作痛或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四肢挛急作痛,又治脾虚肝实,腹痛泄泻,及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而石决明咸寒入肝经,又可清泄肝火,滋补肝阴而有明目退翳之效,为治目疾的要药,无论虚证、实证均可配用。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饮片名称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功效
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鉴别用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