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鱼壳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团鱼壳的概览。团鱼壳又名翁巴发,归类于傣药,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干燥背甲,可补水清热,调经止痛,益气团脱,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团鱼壳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翁巴发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团鱼壳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翁巴发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干燥背甲。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补水清热,调经止痛,益气团脱,解毒。
- 主治: 主治“鲁旺害埋”(小儿高热),“纳勒接短”(痛经),“混趟,晒滚缅”(子宫脱垂,脱肛),“斤档斤匹”(食物中毒)。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ionyx sinensis ( Wiegmann)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中华鳖 Trionyx sinensis(Wiegmann) 团鱼吻长,形成吻突,呈短管状,两鼻孔位于吻突前端;上下颌均无齿,颌缘覆有角质硬鞘;眼小,瞳孔圆形;颈较长,头和颈可自由伸缩于甲腔内。背腹甲均无角质极而被以革质皮肤;骨板不发达,背腹面边缘有较厚的结缔组织。背面皮肤有小疣,成纵行棱起;颈基部无颗粒状疣,颈侧及颈腹面有黄色条纹,颈背面褐色。背部橄榄绿色,具有黑斑;腹部向黄色,有浅绿色斑。前肢5指,内侧3趾具外露的爪,后肢亦然,指、趾间的蹼厚且发达。体长达 30~40 cm,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中央凸起。雄性体较扁,尾较长。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野生于大淀、小河、池塘旁的泥沙里。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亦有养殖。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捕得后砍去鳖头,将鳖身入沸水内煮 1~2 h,至甲上硬度能脱落时取出,剥下背甲,刮净残肉后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长 10~15 cm,宽 9~14 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略有光泽,具细网状皱纹及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骨向内卷曲,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背甲含骨胶原(collagen),碳酸钙,磷酸钙[1],中华鳖多糖(trionyx sinensis polysaccharide)[2],并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等17种氨基酸及钙、钠、铝、钾、锰、铜、锌、磷、镁等十多种无机元素[3]。
- 药理作用: 1.抗应激作用 鳖多糖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和抗冷冻能力,并有抗疲劳作用[1]。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鳖多糖能促进抗体生成,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能增加迟发型超敏反应[1]。 3.对神经一肌肉的作用 鳖多糖以0.5%或1.0%浓度浸泡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有增加收缩高度和延长持续收缩时间的作用[1]。 4.抗肿瘤作用 鳖和鳖甲粉口服对小鼠移植实质性癌MH134有抑制作用,使肿瘤直径减小,重量减轻。对腹水癌作用不明显[2]。对接种人肠癌细胞的裸鼠,服鳖甲粉 35 d,抑癌率为92.15%,且不引起宿主白细胞数下降[3]. 5.补血作用 灌服鳖甲胶 11d,可使小鼠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4]。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