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鱼壳

  • 音译名: 翁巴发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团鱼壳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翁巴发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干燥背甲。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补水清热,调经止痛,益气团脱,解毒。
  • 主治: 主治“鲁旺害埋”(小儿高热),“纳勒接短”(痛经),“混趟,晒滚缅”(子宫脱垂,脱肛),“斤档斤匹”(食物中毒)。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ionyx sinensis ( Wiegmann)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中华鳖 Trionyx sinensis(Wiegmann) 团鱼吻长,形成吻突,呈短管状,两鼻孔位于吻突前端;上下颌均无齿,颌缘覆有角质硬鞘;眼小,瞳孔圆形;颈较长,头和颈可自由伸缩于甲腔内。背腹甲均无角质极而被以革质皮肤;骨板不发达,背腹面边缘有较厚的结缔组织。背面皮肤有小疣,成纵行棱起;颈基部无颗粒状疣,颈侧及颈腹面有黄色条纹,颈背面褐色。背部橄榄绿色,具有黑斑;腹部向黄色,有浅绿色斑。前肢5指,内侧3趾具外露的爪,后肢亦然,指、趾间的蹼厚且发达。体长达 30~40 cm,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中央凸起。雄性体较扁,尾较长。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野生于大淀、小河、池塘旁的泥沙里。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亦有养殖。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捕得后砍去鳖头,将鳖身入沸水内煮 1~2 h,至甲上硬度能脱落时取出,剥下背甲,刮净残肉后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长 10~15 cm,宽 9~14 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略有光泽,具细网状皱纹及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骨向内卷曲,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咸,气腥,性凉。入风、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20~30 g;或磨水内服。外用:烘热后垫坐。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鲁旺害埋”,“纳勒接短”,“混趟,晒滚缅”团鱼壳粉20~30 g,开水送服;子宫脱垂,脱肛者另取团鱼整壳1只,烘热后垫坐。(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斤档斤匹”团鱼壳、台乌、定心藤羊耳菊印度枳各适量,磨于温开水中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背甲含骨胶原(collagen),碳酸,磷酸[1],中华鳖多糖(trionyx sinensis polysaccharide)[2],并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等17种氨基酸、铝、、锰、铜、、磷、等十多种无机元素[3]。
  • 药理作用: 1.抗应激作用 鳖多糖能提高小鼠耐缺能力和抗冷冻能力,并有抗疲劳作用[1]。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鳖多糖能促进抗体生成,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能增加迟发型超敏反应[1]。 3.对神经一肌肉的作用 鳖多糖以0.5%或1.0%浓度浸泡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有增加收缩高度和延长持续收缩时间的作用[1]。 4.抗肿瘤作用 鳖和鳖甲粉口服对小鼠移植实质性癌MH134有抑制作用,使肿瘤直径减小,重量减轻。对腹水癌作用不明显[2]。对接种人肠癌细胞的裸鼠,服鳖甲粉 35 d,抑癌率为92.15%,且不引起宿主白细胞数下降[3]. 5.补血作用 灌服鳖甲胶 11d,可使小鼠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4]。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