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头

  • 音译名: 芽桑西双哈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地胆头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桑西双哈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止咳化痰。
  • 主治: 主治“兵哇皇,贺接”(风热感冒头痛),“兵哇皇,唉”(风热感冒咳嗽),“拢沙龙接火”(咽喉肿痛),“鲁旺唉”(小儿咳嗽)。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lephantopus scaber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地胆草 Elephanlopus scaber L.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cm。有时全株被白色紧贴的粗毛。茎二歧分枝,枝少而硬,粗糙。单叶大部基生,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3~18cm,宽1~4cm,基部渐狭,先端钝或短尖,边缘略具钝锯齿;茎生叶少数而小,叶柄长5~15mm,基部扩大抱茎,或近无柄。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或枝端束生成团球状的复头状花序,通常有3片叶状苞,苞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5cm;总苞长8~10mm;花托无毛;小花4朵,全为管状,两性,淡紫色,长7~9mm,先端4裂;雄蕊4~5,略伸出管外;子房下位,1室。瘦果有棱,顶端具长硬刺毛4~6。花期7~8月,果期9~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700~1400m的山坡草地、路边旷地草丛中。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末采收,洗净泥沙,切碎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气香,性凉。入水、风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兵哇皇,贺接”地胆头根20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岩亮验方) 2.治“兵哇皇,唉”地胆头20g,山鸡椒15g。煎服。(景洪市傣医波温囡验方) 3.治“拢抄龙接火”地肥头20g,旋花茄根30g,小拔毒散根15g,四棱豆根15g。煎汤内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4.治“鲁旺唉”地胆头根10g。煎汤,加红糖适量,内服。(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食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羽扇豆醇(lupeol)[1],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去地胆草内酯(deoxyelephantopin)[2],地胆草内酯(elephantopin),异去地胆草内酯(isodeoxyelephantopin)[3],豆甾醇(stigmasterol)[1],豆甾醇一3一β-吡喃葡萄糖苷(stismastervl-3-β-glucoPyranoslde),去酰洋蓟苦素(deacylcynaropicrin),匍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一nin)C,还阳参属苷(crepiside)E[4]。还含4,5一二咖啡酰奎宁酸(4,5-dicaffeoyl quinic acid),3,5一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af-feoyl quinic acid)[5],11,13一二氢去地胆草内酯(1l,13-di-hydrodeoxyelephantopin)[6]。
  •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地胆头煎剂10g/kg灌服,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乙醇制剂5g/kg灌服,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也有抑制作用[1]。 2.抗肿瘤作用 地胆草内酯及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tomentosus 1.)所含地胆草新内酯(地胆草亭,elephantin)100mg/kg对大鼠瓦克肉瘤256(W256)均有抑制作用[2]。地胆草内酯对小鼠白血病P388有显著抑制作用[3]。去地胆草内酯2.5ms/kg对W256腹水型也有明显抑制作用[4]。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