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天冬

  • 音译名: 几龙累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滇天冬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几龙累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羊齿天门冬的块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补水润肺,止咳化痰。
  • 主治: 主治“唉米习特来,拢沙龙接火”(咳嗽痰多,咽喉肿痛),“拢牛”(小便热涩疼痛),“拢贺冒贺办”(头昏目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sparagus filicinus Buch. -Ham. ex D. Do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羊齿天门冬 Asparagus filicinus Buch.-Ham.ex D.Don 又名:百部、月牙一枝蒿《滇南本草》,滇百部、小百部(云南)。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0~100cm。根茎短,丛生多数圆柱形肉质块根,长4~8cm,两端狭,先端成长尾状,具少数须根,外皮淡褐色,干后只皱纹;茎圆柱形,中空,下部分枝多,上部节间较短,具纵棱。叶小,退化成鳞片状,腋内簇生3~5枝绿色叶状枝,形似月牙,故名“明牙一枝蒿”,1放较大,长约6mm,宽约1mm,先端尖而略弯,中脉明显,绿色有光泽。花杂性,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花梗细,长1O~15mm,中部有一关节;花小,直径约2mm;花被钟状,6裂,白绿色;雄蕊6,着生于裂片的基部;雌蕊1,子房3室。浆果球形,直径5~7mm,成熟时红黑色;果柄细,长约1.5cm,中部有关节突出。花期7~8月,果期9~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700~3500m的疏林、灌木丛、草坡、荒地。主产四川、云南;山西西南部、河南、陕西、甘肃南部、湖北、湖南、贵州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秋季挖取块根,洗净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有芦秆及较短的干枯残茎,块根丛生。每条块根纺锤形,两头尖,长3~7cm,直径7~12mm;表面皱缩,灰棕色或棕褐色。质坚脆,易折断,中空,未充分干燥者内心白色,白质。气微酸,味带麻。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苦,气微腥,性平。入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唉米习特来,拢沙龙接火” 滇天冬20g,煎汤内服。(勐腊县傣医波儿验方) 2.治“拢牛”滇天冬20g,倒心盾翅藤20g。煎汤内服。(勐海县傣医岩顿囡验方) 3.治“拢贺冒贺办”滇天冬20g,煎汤送服黑种草籽3g。(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块根含羊齿天冬苷(aspafilioside)A、B、C,22一甲天门冬皂苷Ⅳ(22-methoxy-Asp Ⅳ),β-蜕皮素(β-ecdysone)[1]。还含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等16种氨基酸、锰、、钻、铜、、铬等微量元素[2]。又含大量黏液质,经缓和水解得到黏多糖和多糖两部分;前者由甘露糖(mannose)和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acid)组成,后者由果糖(fructose),甘露糖和葡萄糖(glucose)按2:9:8的摩尔比组成[3,4]。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