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兀鹫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胡兀鹫的概览。胡兀鹫又名果吾,归类于藏药,为鹰科动物胡兀鹫的肉、喉管、脑、胃、翎毛、粪、骨等,可肉:有提升胃温,助消化的功能。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胡兀鹫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果吾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ypaetus barbatus(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型大。嘴形高大而侧扁。额及头顶被淡黄白色绒状羽。眼先与蜡膜上具有长而呈黑色并曲向嘴端的刚毛,眼先上方亦有同样的刚毛,似眉毛状;颏与下嘴接近处也长同样的刚毛,且成45°角向前下方;后头及耳羽呈淡乳黄色,杂有黑色羽。颏大部分、颈侧、后颈、喉、胸、腹、胫和跗蹠的羽毛及尾下覆羽均为淡乳黄白色。额和上胸略带黄褐色,具黑色纵纹,并在上胸形成宽而不完全的胸带。肩、背、胸及尾上覆羽呈银灰色,羽基部白色,羽缘黑色,轴斑白色而杂以银灰色。羽轴似象牙白色。翅覆羽与背同色,白色轴斑在羽端较宽,呈三角形。尾羽银灰色而带黑色,羽轴近似象牙白色。尾呈较深的凸尾状。爪呈黑色。胡兀鹫体色随年龄变异。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于海拔2000~4500m的高原和山麓,也常见在高的石峰、树桩、电线杆停栖。在争吃死尸时,可见成群飞翔。翅长尖而形大。食物以食死尸为主,嗜食骨头,亦食野兔、山羊、旱獭、鸟等。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偶见于东北、华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猎,取肉,鲜用或晾干,研细;喉管,晾干,研细;脑,鲜用或晒干,研细;胃,洗净,灌以牛奶,煮服,或晾干、研细,翎,烤焦、研细;粪,烧炭、研细;骨,晒干、研细。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粪呈颗粒状,质轻,略细腻;浅灰色或深灰色。气腥,味淡、微辛。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肉:味甘,性温。 喉管:味甘,性温。 胃:味甘,性温。 粪:辛、咸,温。 骨、脑、翎不详。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 考证: 《藏医药选编》记述:以胡兀鹫喉管、绢毛菊、短穗兔耳草、黄花杜鹃叶,藏木香五味为基本方,再加“亚如嘎保”、小米辣、牛黄、东槚如实、红耳鼠兔粪膏、硼砂、碱花、丁香,共研细末,白糖为引,连服数剂。可治热痰脱毛症。《四部医典》述:鹫肉,功效是增热,治甲状腺肿大。
- 制剂: /
- 选方: 方一:胡兀鹫喉、白硇砂、马尿泡、寒水石、红糖块。共研细末,麦酒送服。治因风而致胎盘不下。 方二:胡兀鹫骨、豆蔻、干姜、荜茇、胡椒、蒺藜各等分。共研细。每服1~2g,一日2~3次,煎服,服时加蜂蜜少许。治水肿、尿道炎、化脓性尿道炎。 方三:治痞块三方:第一方,胡兀鹫喉、秃鹫喉、鸬鹚喉、诃子、铁棒锤根、青海大戟、干姜、荜茇、胡椒、箭头唐松草、绢毛毛茛、钝裂银莲花、硫黄各等量。第二方,石灰石50g,寒水石30g,藏鮡骨、狼骨、海螺、贝壳或贝齿各20g。以上两方分别共为细末,加酥油调和成团,入铁锅密闭煅炭。第三方,胡兀鹫粪炭、荜茇、胡椒、干姜、丁香、肉豆蔻、硇砂、光明盐、毛诃子、山楂、齐当嘎、桂皮、草果、白矾、沙棘果膏、硼砂(炒)、藏木通、左摸兴各等分。混匀,研细。将以上三方分别用蜜炼丸至豌豆大,早晨空腹服第一方;中午饭后服第二方;晚饭后服第三方。每服3~5粒,每日3次。治食管、胃、肠肿瘤(癌)。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