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鞭山姜

  • 音译名: 贺哈囡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节鞭山姜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贺哈囡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姜科植物节鞭山姜的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补土健胃,通气止痛,化食消胀,解毒。
  • 主治: 主治“接短短嘎,冒开亚毫,斤毫富兰”(腹痛腹胀,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缅白贺”(毒虫咬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lpinia conchigera Griff.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节鞭山姜 Alpinia conchigera Griff. 丛生草本,高1.2~2m。叶片披针形,顶端急尖,基部钝,干时侧脉明显致密,除边缘及叶背中脉上被短柔毛外,余均无毛;叶柄长5~10mm。圆锥花序,长20~30cm,通常只有1~2个分枝;花呈蝎尾状聚伞花序排列,小花梗长3~5mm;萼杯状,淡绿色,3裂;花冠白色或淡青绿色,外被毛,花冠管与萼等长;于房无毛,梨形,亮绿色。果鲜时球形,干后长圆形,枣红色,内有种子3~5粒,芳香。花期5~7月,果期9~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600~1100m的常绿阔叶林下。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临沧。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取根茎洗净,切片,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辣,气香,性热。入土、风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接短短嘎,冒开亚毫,斤毫冒兰”节鞭山姜100g。加酒1000ml浸泡,1星期后服,每次10~20ml。 2.治“接短短嘎,冒开亚毫,斤毫冒兰”节鞭山姜15g,姜黄15g,紫色姜15g,石菖蒲15g,台乌15g,小姜5g,艾叶15g。煎汤内服;或研粉开水冲服。(1、2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3.治“缅白贺”节鞭山姜鲜品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茎含1,7一二苯基一3,5一庚二酮(1,7-di-Phenyl-3,5-heptan-dione),黄酮类[1]。还含挥发油,主要有1,8一桉叶醇(l,8-cineole)11.6%,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2O.5%,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12.1%等[2]。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