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山桂花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荷包山桂花的概览。荷包山桂花又名芽喃嫩,归类于傣药,为远志科植物荷包山桂花的根,可调补四塔。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荷包山桂花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芽喃嫩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荷包山桂花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喃嫩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远志科植物荷包山桂花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调补四塔。
- 主治: 主治“多温多约帕雅来,冒米想”(体质虚弱多病,乏力),“暖冒拉方来”(失眠多梦),“冒开亚毫”(不思饮食)。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lygala arillata Buch.-Ha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荷包山桂花 Polygala arillata Buch.-Ham.又名:黄花远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5m。根木质,皮肥厚肉质,淡褐色,内面淡黄色。茎直立,圆柱形,少分枝,有毛,略带黄绿色。单叶互生,具柄;叶片长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腿,花序下垂,花多偏于一侧;花黄色,花上有红星,花瓣3枚,在两侧的2枚与雄蕊合生,中间的龙骨瓣背面顶部有细裂成8条鸡冠状的附属物。蒴果扁平,成熟时红褐色,两瓣开裂。种子2枚,黑色。花期夏、秋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000~3000m的疏林灌木丛中,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性平。入四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0~30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治“多温多约帕雅来,冒米想”,“暖冒拉方来”,“冒开亚毫”荷包山桂花20g,煎汤送服五宝药散(雅叫哈顿)5g。(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1一甲氧基一2,3一亚甲二氧基(口山)酮(1-me-thoxy-2,3-methylenedioxyxanthone),l,7一二羟基一2,3一亚甲二氧基(口山)酮(l,7-dihydroxy-2,3-methylenedioxyxanthone),l,6,7一三羟基2,3一二甲氧基咄酬(l,6,7-trihydroxy-2,3-dime-thoxyxanthone),对一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远志醇(polygalitol),豆甾醇(stismasterol)及豆甾醇一β-D一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一β-D-glucopyranoside)[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