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莲豆草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荷莲豆草的概览。荷莲豆草又名芽给怀,归类于傣药,为石竹科植物荷莲豆单的全草,可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荷莲豆草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芽给怀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荷莲豆草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给怀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西双版纳》
- 药材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荷莲豆单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
- 主治: 主治“拢害埋冒龙”(高热不退),“找沙龙接火”(咽喉肿痛),“拢沙龙答接泵亮”(目赤肿痛),“兵乎,兵洞飞暖龙”(疣,疔疮痈疖脓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Drymaria diandra Blum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荷莲豆草 Drxmaria diandra Bl. 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光滑,近基部分枝,枝柔弱,长60~90cm。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圆形至近圆形,宽1~2.5cm,先端圆而具有小凸尖,基部阔楔形或近楔形,3~5脉,膜质;托叶刚毛状。花序疏散,腋生或顶生;花小,绿色,花梗纤细;苞片具膜质边缘;萼片5,狭长圆形,长3~3.5mm,有3脉,边缘膜质;花瓣5,2裂至中部以下,裂片狭,短于萼片;雄蕊3~5,和萼片对生;花柱短,2裂,基部连合。蒴果卵圆形。种子1至多颗,圆形,压扁,粗糙。花期春、秋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谷溪边、潮湿草丛或杂木林缘。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用鲜品,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已酸(caproicacid),辛酸(capr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finolenic acid)α-菠菜甾醇(α-pinasterol)[1],还含有荷莲豆菜碱(cordatanine)[2],对一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3],荷莲豆素(cordacin)[4]。
- 药理作用: 全草含荷莲豆素,对人类白血病细胞和上皮细胞组织培养的MIC分别为<0.25μm/ml和10μm/ml,并能延长白血病鼠的半数生存时间,毒性低且无蓄积[1]。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