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掌

  • 音译名: 光三水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虎掌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光三水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的干燥块茎及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祛风通血止痛。
  • 主治: 主治“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虎掌 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多年生草本,块茎近圆球形,直径4~5cm,周围通常有小的球状块茎。叶1~3枚或更多,叶柄纤细柔弱,淡绿色,长20~70cm,基部呈鞘状;叶片鸟趾状,裂片6~11,披针形,中裂片最大,长12~18cm,宽2~4cm,两边侧裂片依次渐小,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无柄或缩缢为短柄。花茎高出于叶,花序梗长30~50cm,佛焰苞淡绿色,披针形,管部长2~4cm,直径约1cm,向下渐收缩,檐部长披针形,长8~15cm,先端锐尖;肉穗花序,下部为雌花序,长1.5~3cm,中部为雄花序,长5~7mm,上部为附属器,鼠尾状,黄绿色,长8~12cm,稍弯曲,伸出佛焰苞外,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蕊2,药隔薄,药室没肉穗花序轴方向伸长,顶孔纵向开裂;雌花子房卵圆形。浆果卵圆形,黄白色,长4~5mm,直径2~3mm,内含1颗种子;种子含丰富的胚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或较潮湿的草丛中。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7~9月间采挖块茎,去泥土洗净,除去须根,置筐内浸于水中,搓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备用。叶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块茎呈扁平而不规则的类圆形,由主块茎及多数附着的小块茎组成,形如虎的脚掌,直径1.5~5cm。表面淡黄色或淡棕色,每一块茎中心都有一茎痕,周围有点状须根痕。质坚实而重,断面不平坦,色白,粉性。有麻舌感。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淀粉拉本粒呈圆球形、椭圆形或盔帽形,直径3~13~21μm,长至26μm,脐点圆点状、裂缝状、星状或“人”字状;复粒极多,由2~10个分粒组成。②草酸钙针晶长20~60μm。③黏液细胞直径60~135μm。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以温水20ml,浸泡4h后,滤过。滤液浓缩点样,按纸色谱法,以甲醇展开,喷以外2%茚三酮醇溶液,80℃烘干10min,显蓝紫色斑点。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以乙醇10ml浸泡24h,离心后吸取上清液,挥去乙醇,加0.5ml盐酸水解,用乙醚提取,乙醚液作供试品液,以3,4二羟基苯甲醛为对照品,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一甲醇一甲酸(9.2:0.6:O.2)展开,用2%间苯三酚乙醇液一浓硫酸(1:1)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红色的斑点。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极苦,性热。有大毒,浆有剧毒。入水塔。
  • 用法用量: 外用:块茎干品适量,磨于酒中擦;或鲜叶适量,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治“拢梅兰申”虎掌块茎干品适量,磨于酒中外擦。另取虎掌鲜叶适量,捣烂,加猪油、淘米水,炒热,外敷患处。(勐腊县傣医波坦宰验方)
  • 注意事项: 有毒,禁内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