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蜕

  • 音译名: 哈哦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蛇蜕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哈哦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等多种蛇蜕下的干燥皮膜。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祛风杀虫止痒,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拢沙龙接喉”(牙痛),“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拢习哈习毫”(癣),“拢麻想多烘”(皮肤红疹瘙痒),“先哈满”(无名肿毒)。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乌梢蛇 Zacoys dhumnades(Cantor)又名:乌蛇、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全国中草药汇编》。 体长一般 100~130 cm,长者可达 200 cm。体背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片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呈黑色纵线。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鳞灰白色。其后半部则呈青灰色。从颈的后部起背中央有2~4行鳞片起棱,由2行渐次增至4行。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间,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收集,以3~4月间为多,拾取后抖去泥沙,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圆筒形,多压扁而皱缩,完整者形似蛇,长可达1m以上。背部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鳞迹菱形或椭圆形,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四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捏有润滑感和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咸,性平。有小毒。入风、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sg。外用:适量研末,涂擦;或塞牙。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沙龙接喉”蛇蜕适量,研末,塞于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2.治“兵洞飞暖龙”,“拢习哈习毫”蛇蜕、硫磺、绿矾各适量。研粉,用圆锥南蛇藤果油调匀,外擦患处。 3.治“拢习哈习毫”,“先哈满”蛇蜕适量,研粉,加少许雄黄粉用芝麻油调匀擦患处。(2、3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有小毒,内服不宜过量。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给大鼠静注或灌服蛇蜕提取液均可显著抑制2%羧甲基纤维素引起的白细胞游出;对角叉菜胶、白芥子或右旋糖酐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1]。 2.其他作用 蛇蜕提取液可抑制 53℃、5 min的红细胞溶血作用[1]。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