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箔

  • 音译名: 尼斯莫勒-孟格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银箔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尼斯莫勒-孟格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蒙药手册》
  • 药材来源: 为自然银经加工而成的薄片。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干脓血,燥协日乌素,止腐。
  • 主治: 主治协日乌素病,水肿,痈疽,瘰疬。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自然 Native Silver 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或六方晶体,惟不多见。通常多以粒状、块状、鳞片状,有时亦以网状、丝状及树枝状等产出。白色,表面常变为棕红色或灰黑色。条痕白色、灰黑色或光亮之灰色。属光泽。不透明。断口锯齿状。硬度2.5~3。相对密度10.1~11.1。富延展性。有良好的传热及导电性。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形成于热液矿脉内,矿脉氧化带也有存在。产于辽宁、青海、浙江、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薄衣状,通常夹于纸层中,面积大小不等,多为8cm2正方形薄衣,亮白色。质菲薄,易漂浮。气无,味微。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①取2cm2见方的箔,溶于5ml硝酸中,溶液应无色。(检查盐)②取此溶液滴加稀盐酸0.5ml,即产生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此沉淀,能在氨试液中溶解,再加硝酸,沉淀复生成。(检查盐)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平。
  •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2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载:“上品银存在于沙土等,下品银熔化岩石所得。”《无误蒙药鉴》称:“生于银矿,色白者称‘浩嫩一孟格’,色淡青者称‘亚曼一孟格’。”银箔乃纯银锤成的纸状薄片,故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乌勒消格即尼斯莫勒-孟格(银箔)。
  • 制剂: /
  • 选方: 治陶赖,赫如虎,苏日亚,浮肿,瘰疬 箔、箔、铜灰、屑(制)、珍珠(制)、青石(制)、珊瑚(制)、松石(制)、海螺炭、贝齿炭、寒水石(制)、五灵脂黄精天门冬熊胆芥子大黄各等量。制成水丸。每次2~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十七味箔丸)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单质(Ag)[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玉琴.矿物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77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