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蓼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香蓼的概览。香蓼又名肥曼,归类于傣药,为蓼科植物粘毛蓼的茎叶,可健胃消食,理气止痛,清火解毒,除风解控。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香蓼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肥曼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香蓼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肥曼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蓼科植物粘毛蓼的茎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健胃消食,理气止痛,清火解毒,除风解控。
- 主治: 主治“拢接崩短赶,斤毫冒兰”(胃脘胀痛,消化不良),“鲁旺害埋拢很”(小儿高热惊厥),“兵洞飞暖龙”(疔疮痛疖脓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lygonum viscosum Buch.-Ham. Ex D.Do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粘毛蓼 Polygonum viscosum Buch.-Ham.exD.Don 一年生草本,高20~80cm。茎直立或下部伏地;红紫色,密被长毛和有柄的腺毛,常分泌有黏液。叶互生,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4cm,宽1.5~3.5cm,两端渐尖,均有腺点,无毛或在叶脉、叶缘处有小刺毛;托鞘膜质,简状,有短睫毛;叶柄短。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序紧密;苞片钟形绿色,疏生睫毛或无毛;花被红色,5深裂;雄蕊8;雌蕊1,花柱3裂。瘦果卵形,扁平,有三楼,长2~2.5mm,黑色,有光泽,包含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湿地、水边或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多用鲜品。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茎枝长圆柱形,上部或有分枝,表面褐绿色至黑绿色,密被长茸毛,并具腺毛,故粗糙而粘,断面中空。叶卷曲,易破碎,展平后呈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4~13cm,宽1~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褐绿色至黑绿色,两面及叶缘均被短伏毛,沿主脉并有长茸毛;托叶鞘筒状,先端截形,基部有狭翅,密被长茸毛。气芳香,味微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