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假杜鹃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黄花假杜鹃的概览。黄花假杜鹃又名比多郎,归类于傣药,为爵床科植物黄花假杜鹃的叶,可利胆退黄,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黄花假杜鹃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比多郎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花假杜鹃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比多郎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爵床科植物黄花假杜鹃的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利胆退黄,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
- 主治: 主治“拢案答勒”(黄疸),“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阻伤,路哈”(跌打损伤,骨折)。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arleria prioniti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黄花假杜鹃 Barleria prionitis L. 直立灌木,高达2m。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3~10cm,先端尖,两面有毛。花常4~8朵簇生于叶胞;小苞片条形,长10~15mm,有毛,顶端有小尖刺,边缘具小刺或无刺;萼片4,两两相对,外面2片卵状椭圆形,长1.2~2cm,顶端有小尖刺,边有刺状小齿,里面2片甚小,条形,长约6mm,白色;花冠黄色,漏斗状,长4~7cm,外面有微毛,裂片5,二唇形;雄蕊2,退化雄蕊2。蒴果长约1.2cm,种子4颗,有微毛。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600~1200m的林缘灌木丛、石灰岩山林下。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用鲜品,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株含环烯醚萜类成分:山栀苷甲酯(shanzhiside methyl ester),6-O-乙酰基山桅苷甲酯(6-o-acetylshanzhiside methyl ester),假杜鹃环烯醚萜苷(barlerin)即是 8-O一乙酰基山栀甲酯,乙酰基假杜鹃环烯醚萜苷(acetylbar-lerin)[1],龙胆环烯醚萜苷(gentioside),5,6β一环氧一7β一羟基一8β-甲基一l-β-D-鼠李糖基环烯醚萜苷(5,6β-epoxy-7β-hydroxy-8β一methyl-1-β-D-rhamnosidyliridoid),4-甲酯基一7β一8α一二羟基-8β-甲基一1一β-D-鼠李糖基环烯醚苷(4-carbornethoxy-7β,8α-di一hydroxy-8β一methyl-l-β-D-rhamnosidyliridoid)[2]。 根含木犀草素一7-O-(2”-O一对香豆酰基)-β一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7-O-(2”-O-P-coumarovl)一β-D-gluconvranosode][3]。 花含高山黄芩素一7一新橙皮苷(scutellarien-7-neohesperido-side)[4]。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