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兰

  • 音译名: 里罗囡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文殊兰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里罗囡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石蒜科植物文殊兰的叶、鳞茎及花蕾。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通气血,消肿痛,接骨续筋,催吐解毒。
  • 主治: 主治“阻伤,路哈”(跌打损伤,骨折),“斤档斤匹,习哈”(食物中毒,腹泻呕吐),“兵洞飞暖花”(疔疮痛疖脓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rinum asiaticum Linn. var. sinicum (Roxb.ex Herb.) Bake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文殊兰 Crinum asiaticum L.var.sinicum(Roxb.ex Herb.) Baker 多年生粗壮草本。鳞茎粗壮,圆柱形。茎粗大,肉质,高达1m。叶多枚,肉质,舌状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反曲下垂,长可达1m,宽7~12cm或更宽,先端渐尖,边缘波状,暗绿色。从叶腋间生出直立的肉质花葶,伞形花序顶生,通常有花10~24朵;佛焰苞状总苞片披针形,外折,长6~10cm,白色,膜质;花白色,芳香,梗长0.5~2cm;花被管纤细,伸直,是高脚碟状,裂片6,条形,长6~9cm,宽7~9mm,向尖端逐渐狭窄;小苞片窄条形,长3~7cm。果实近球形。花期夏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河旁沙地及山涧林下阴湿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有分布。多为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花夏季采收;叶、鳞茎全年可采;多用鲜品,或洗净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淡,性凉。鳞茎有小毒。入水、风塔。
  • 用法用量: 内服:花蕾10g,捣烂汗水冲服。外用:适量,鲜叶或鳞茎,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阻伤,路哈”文殊兰、平卧土三七苏木叶、车前草鲜品各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外敷。(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斤档斤匹,习哈”文殊兰花蕾10g。捣烂,加适量食盐,开水冲服。(景洪市傣医波的应验方) 3.治“兵洞飞暖龙”文殊兰鲜叶或块根。加酒适量,捣烂外敷。(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鳞茎含文殊兰碱(crinne),文殊兰星碱(crin-sine),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鲍威文殊兰碱(piwekkube)[1]。
  • 药理作用: 1.拟胆碱样作用 多花水仙碱对离体蛙心、豚鼠肠管和猫血压等均表现拟胆碱作用[1],对神经肌肉传导也呈现拟胆碱作用[2]。 2.其他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多花水仙碱5mg/ks能加快运动一防御性条件反射的形成,25~100mg/kg则能增强水合氯醛的麻醉作用[3]。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