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青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两面青的概览。两面青又名帕罕,归类于傣药,为紫金牛科植物包疮叶的全株,可清火解毒,利明退黄,通调气血。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两面青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帕罕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两面青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帕罕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紫金牛科植物包疮叶的全株。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利明退黄,通调气血。
- 主治: 主治“拢案答勒”(黄疸),“割鲁了多温多约”(产后体弱多病),“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拢牛”(小便热涩疼痛),“割昏了冒米喃农”(产后乳汁不下.缺乳)。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aesa indica (Roxb.) A. D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包疮叶 Maesa indica(Roxb.)A DC. 常绿灌木,高1~3m。多分枝,外倾,幼枝具深沟槽,后变圆柱形,具纵条纹,有突起的皮孔,无毛。叶柄长1~2.5cm;叶片坚纸质或薄革质,卵形至广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8~17cm,宽5~9cm,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波状齿或粗齿,两面无毛,中脉在叶面微凹,侧脉约12对,微隆起,背面具脉状腺条纹。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3~5cm;苞片三角状卵形,或近披针形;花梗长1~2mm;小苞片广卵形,紧贴花萼基部;萼片广卵形,具疏缘毛;花冠白色或淡黄绿色,钟状,具不明显的脉状腺条纹,裂片广卵形;雄蕊在雄花中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内藏;雌蕊不超过雄蕊,柱头微裂。肉质浆果,卵圆形或近球形,直径约3mm,具纵肋纹;宿存萼包果顶部。花期4~5月,果期9~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500~2000m的山间阔叶林下阴湿处,有时亦见于阳处。分布于云南南部。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徽苦,气香,性凉。入水、风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叶适量,捣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案答勒”两面青根20g,马鞭草15g,白茅根15g,翠云草10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康郎罕验方) 2.治“割鲁了多温多约”两面青枝20g,去皮,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3.治“兵洞飞暖龙”两青面鲜叶适量。捣烂,加少许红糖,包敷患处。(勐腊县傣医波溜燕验方) 4.治“拢牛”两面青根20g,鸭嘴花银15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5.治“割鲁了冒米喃农”两面青叶15g。煎汤,白酒为引,内服。(景洪市傣医波温囡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杜茎山醌(maesaquinone][1]。叶含槲皮素(quercetin)[2],槲皮素一3一鼠李糖苷(quercetin-3-rhamno-side),谷甾醇(sitosterol)[3]等。种子中含杜茎山酚(maesol)[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