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琵琶甲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云南琵琶甲的概览。云南琵琶甲又名咪多领,归类于傣药,为拟步行虫科动物云南琵琶甲的全虫,可清火解毒,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熄风定惊。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云南琵琶甲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咪多领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云南琵琶甲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咪多领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思茅)
- 药材来源: 为拟步行虫科动物云南琵琶甲的全虫。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熄风定惊。
- 主治: 主治“鲁旺害埋拢很”(小儿高热惊风),“洞飞龙”(无名肿毒),“拢达儿”(腮腺、颌下淋巴结肿痛),“拢麻想洞烘”(湿疹,各种痒症),“兵办兵内改泵”(乳房肿瘤,腮腺癌,鼻咽癌,直肠腺癌,淋巴肉瘤),“接崩短嘎”(胃院疼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alaps japonensis yunnanensis Mar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云南琵琶甲 Balaps japonensis yunnanensis MarS 成虫体长约2.4cm,体宽约1.1cm。卵圆形,黑色,无光泽,跗节褐色;上唇凹入,被纤毛及茸毛;唇基略凸出,被一个颇明显的直缝和额分开,头被大刻点,两侧刻点近于相连。触角的4~7节,长约2.5倍于宽,8~11节圆而略长,第十一节几乎不长于前方的节,形状尖。前胸较小,宽略过于长,前缘凹入,后缘稍凹入,从前角到中间略圆,略放宽,然后从中间至基部几乎缩小成直线,仅两侧有细边,沿着边有一个很浅的沟,中央几乎扁,雕着很大的刻点。鞘翅基部宽等于前胸,从基部到中部逐渐放宽成圆形,使近于中部之宽2倍于基部,越向后越显得钝圆,末端变成尖锐而短尖。鞘翅显得扁,几乎平,两侧的龙骨突起从上面看见前端的1/3。缘折前端1/4宽,从此到未端突然缩窄平滑,和鞘翅背面的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背部刻着明显的皱纹和粒点,从中可以认出纵纹的遗迹。颏圆,前胸腹板在基节间沿中线有沟,向下弯而变扁,没有龙骨突起。腹部刻着细皱纹,后腹有刚毛刷,呈铁锈色。但未两节似乎光滑而小,有稀刻点,胚节有刺,前端1/4的内侧稍弯,后端1/2直,跗节褐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常栖息于黑暗场所,阴湿之地及仓库、长期堆放草灰、柴炭之处。主要分布于云南思茅、文山、红河等地,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江苏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捕捉后放入酒中醉死,取出烘干研末备用,或捕捉活虫后捣碎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入士塔。
- 用法用量: 内服:6g,研粉;开水泡服。外用:适量,泡酒外擦。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鲁旺害埋拢很”琵琶甲 6 g捣碎开水冲服。(思茅勐连傣医萨拉验方) 2.治“洞飞龙”,“拢达儿”,“拢麻想洞烘”琵琶甲适量,泡酒外擦患处。(思茅勐连傣医萨拉验方) 3.治“兵办兵内改泵”经白酒醉死的琵琶甲适量。焙干研粉,每次内服6g,日2次。(思茅勐连傣医萨拉验方)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