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荚蒾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常绿荚蒾的概览。常绿荚蒾又名埋昂,归类于傣药,为忍冬科植物具毛常绿荚蒾的根茎和叶,可清火凉血,利水消肿,提气固脱。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常绿荚蒾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埋昂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常绿荚蒾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埋昂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具毛常绿荚蒾的根茎和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凉血,利水消肿,提气固脱。
 - 主治: 主治“拢牛,优哦勒”(小便热涩疼痛,尿血),“混趟,晒滚缅”(子宫脱垂,脱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Viburnum sempervirens K.Koch var. trichophorum Hand.-Mazz.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具毛常绿荚蒾 Viburnum sempervirens K.Koch var.trichophorum Hand.-Mazz。 常绿灌木,高达2m。小枝略呈四棱形,幼枝、叶炳和花序均被簇状短毛。叶革质,长圆形、椭圆形至近卵形,长4~9cm,先端尖或渐尖,有明显锯齿。具离基3比脉,下面生小腺点,侧脉5~6对。花序复伞形状,直径3~5cm.总花梗很短;萼筒长约1mm,萼檐具5微齿;花冠白色,辐状,长约2mm;雄蕊5,稍长于花冠。核果近卵球形,红色,核长约7mm,直径约6mm,背面略凸起,腹面略呈鹅毛扇状弯拱而不明显凹陷。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100~1400m的村寨、路旁、田边地角。分布于云南南部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叶采,切断晒干备用,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