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草

  • 音译名: 芽尖拎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排草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尖拎
  • 民族药名出处: (思茅)
  • 药材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小果排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补土滋水,通气活血,止咳定喘。
  • 主治: 主治“兵拢唉习火”(支气管炎哮喘),“勒拢软,暖冒拉”(气血虚弱,心悸烦躁不安,眠差),“纳勒冒沙么”(月经不调),“兵哇皇唉”(风热感冒咳嗽)。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ysimachia microcarpa C. Y. Wu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小果排草 Lysimachia micrvcarpa C.Y.Wu 一年生草本,株高10~25cm。干后芳香。根须状。茎通常多条丛生,近直立或上升,下部常匍地生根,圆柱形或微具肋,基部直径约1.5mm,上部密被红褐色短柄腺体。叶互生,位于茎下部的退化成鳞片状,中部叶柄长4~8mm,被褐色短柄腺体;叶片卵形,菱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向上渐次变狭成卵状披外形,长1.5~3(~6)cm,宽0.7~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很少近圆形,边缘微至波状,无毛或幼时上面疏被小刚毛,下面被短柄腺体,两面网脉明显。花单生于茎上部叶腋;花梗纤细,长2~4cm,疏被短柄腺体;花萼长3.5~4mm,5深裂近达基部,裂片自卵圆形的基部渐尖成钻形;花冠黄色,长7~10mm,分裂近达基部,裂片狭长圆形,宽2.7~4mm,先端圆钝;雄蕊5,花丝基部连合成高0.75mm的环并与花冠基部合生,分离部分不明显,约与花药的心形基部等长,花药长3~4mm,先端开裂;花柱纤细,长3.5~5mm,子房上位,1室。蒴果直径3~4mm,与萼片近等长。种子多数,多角形。花期5月,果期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300~2150m的林下、溪边和草丛中。分布于云南南部思茅、红河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阴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气香,性平。入土、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治“兵拢唉习火”排草15g,刺麻嗓管10g,茜草10g,木贼10g,蜘蛛抱蛋10g。煎服。(思茅地区孟连县傣医萨拉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从挥发油中鉴别出106种化合物,主要有月桂酸(lauric acid),龙脑(borned)和六氢合欢烯基丙酮(hexa-hydrohmesyl acetone);从地上部分分离出5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醇(stigmaterol),豆甾醇-3-O一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glucopyranoside),2-三十三烷酮(2-tritriacontanone),棕榈酸十六醇酯(hexadecyl palmitate)和仙客来苷元A-3-β-D-吡喃木糖(l→2)-β-D-吡喃葡萄糖一(1→2)一[β-D-吡喃葡萄糖一(l→4)]-α-L一吡喃阿拉伯糖苷{cyclamiretin A-3-O一β-D-xylopyr-anosyl-(1→2)-β一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4)]-α-L-arahinopyranoside}[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