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地梅

  • 音译名: 嘎得那保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点地梅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嘎得那保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石莲叶点地梅的干燥花。
  • 出处: /
  • 功效: 清热,干黄水。
  • 主治: 治炭疽、黄水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ndrosace integra (Maxim.) Hand.-Mazz.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莲座状草本;主根明显,无根状茎。叶基生,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cm,所有叶片近等长,先端突尖或具小尖头,无柄,两面被短柔毛,边缘具缘毛,水平平展。花葶从叶丛中抽出,5~8枚,高(5)10~15cm,直立,近光滑,伞形花序顶生,具花10余朵,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6mm,被稀疏的柔毛;花梗弧曲,绿色稍带紫,长10~20mm,被卷曲的柔毛;花深红色;花萼钟状或陀螺状,长约4mm,开裂至中部,裂片狭三角形或宽披针形,先端钝,边缘膜质,具密的硬毛;花冠高脚碟状或漏斗状,直径6~7mm,花冠管与花萼近等长,裂片倒卵形或倒心形,顶端波状或2浅裂。蒴果卵状矩圆形,成熟时一般果瓣多于5,明显超出宿存的花萼;种子扁卵形,长约2mm,褐色。花期4~6月,果期6~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4000m的草地上或灌丛中。分布于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部。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4~6月采集花,晾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为细小的紫红色花朵,长0.6~1cm,皱缩,湿展后可见残留的细长花梗,绿色带紫,被卷曲柔毛,花萼钟状,长约5mm,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形或宽披针形,边缘膜质,具密硬毛。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管与萼近等长,裂片倒卵形或倒心形,顶端微波状或2浅裂。气微,味微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粉末鉴别:灰紫色。花冠表皮碎片上的腺毛红棕色或黄棕色,头部为1~2个细胞。常双细胞并列,直径10~13μm,柄为单细胞。非腺毛两种,存在于萼片表皮细胞的下表皮及边缘的非腺毛,散在,大多均已碎断,无色,完整者2~5细胞,以3细胞为多见,多平直或微弯,常见边缘非腺毛中间一个细胞常缢缩,直径基部25~63μm,中部21~43μm,长短悬殊,表皮毛约至320μm,边缘睫毛长450μm,壁稍厚,表面具较大而密的长圆形成圆形疣状突起,存在于花冠表皮上的非腺毛为长带状,色红棕,多细胞组成,基部略膨大,萼片表皮细胞表面观类方、类长方或不规则形,细胞壁曲线弯曲,且具连珠状增厚,厚至20μm,气孔较多,长圆形,直径16~21μm,长28~40μm,副卫细胞4~5个。花冠上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壁稍厚,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呈条状,壁薄,具毛茸脱落后的圆形疤痕,直径12~18μm。可见管道状分泌细胞,伴随导管纵行,及脱出的红棕色块状分泌物。花粉粒扁球形、类球形,直径13~18μm,外壁分层明显,外层壁厚,萌发孔3个,表面光滑。导管为螺纹或网纹,直径7~15μm,草酸钙晶体众多,类方形、类长方形、菱形、不规则形,直径4~5μm。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糙。 《新编藏医学》:味苦,性凉、糙。 《藏医百科全书》:味苦,性凉、糙。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嘎得那保引泻腹水,引流黄水。《如意宝树》记载:嘎得那保治疫疽,清热,干黄水。让钧多吉说:嘎得清热,干黄水。达玛萨莫说,嘎得那保生长在土石相杂的地上,根如筋,叶状如虎耳草(藏药名:松吉斗),莲座被羽状毛,茎如红香(音译名:贝浪玛保),顶端有花七至九朵,花红色,状如禽目,很象报春花(藏药名:耶毛汤哇),仲夏开花。认为是甘松(藏药名:榜贝),这是错误的。 经查证,藏医用多种点地梅属(Androsace  L.)植物。西藏、青海用糙伏毛点地梅Andro-sace strigillosa  Franch.、蔓茎点地梅Androsace  sarmentosa  Wall.;青海还用点地梅Andro- sace  umbellata  (Lour.) Merr.;甘南用糙缘点地梅Androsace  mariae  kanitx var.trachy-loma  Hand.-Mazz.;云南用刺叶点地梅Androsace  spinulifera(Franch.)R.Kunth、景天点地梅Androsace  bulleyana  Forret;川西用本品;甘孜州用玉门点地梅Androsace  brachystegiaHand.-Mazz.、西藏点地梅Androsace  mariae  var.tibetica  (Maxim.)  Hand.-Mazz.、裂叶点地梅Androsace  dissecla  Franch.。青海有的藏医将糙伏毛点地梅、蔓茎点地梅称之为嘎得莫保,功效同本品。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十八味大象红花散:牛黄3.5g,白檀香6.5g,紫檀香9g,沉香25g,小伞虎耳草25g,诃子2.5g,羽叶点地梅5g,余甘子8.5g,五脉绿绒蒿5g,波梭瓜子0.5g,藏木香5g,芜荽5g,甘青青兰5g,岩精膏1.5g,广木香5g,天竺黄17g,红花25g,婆婆纳8g。以上十八味除牛黄岩精膏另研细粉外,其余共研细粉,加入牛黄岩精膏细粉,即得。一次1.5g,一日2~3次。用于肝血增盛引起的胸背刺痛,“木布”隆盛,肝胃不适等。 方二:马先蒿根50g,鬼臼50g,石榴2.5g,胡椒2.5g,桂皮2.5g,光明盐2.5g,诃子2.5g,木香2.5g,芜荽2.5g,硇砂2.5g,山楂2.5g,姜片2.5g,唐古特乌头2.5g,朱砂2.5g,熊胆2.5g,茜草2.5g,紫草2.5g,益母草2.5g,羽叶点地梅2.5g,纤毛婆婆纳2.5g,沉香2.5g,肉豆寇2.5g,红檀香2.5g,芒硝3.5g,沙棘果2.5g,蛇肉(干)2.5g。以上共研为细粉,一日2~3次,一次1~1.5g。用于妇女月经不调及引起的腰痛、小腹痛、子宫炎和妇女病引起的阴道炎、尿道炎、子宫寄生虫病、肝病以及黄疸引起的腹痛、脊背痛。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