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雉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环颈雉的概览。环颈雉又名戴破,归类于藏药,为雉科动物环颈雉的肉、头,可肉:有滋补、壮阳、生精之功。
头:壮阳。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环颈雉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戴破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环颈雉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戴破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雉科动物环颈雉的肉、头。
- 出处: /
- 功效: 肉:有滋补、壮阳、生精之功。 头:壮阳。
- 主治: 肉:主治遗精、胸腹胀满、久泻等症。 头:主治阳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雄性成鸟羽色华丽,头顶古铜色,两侧微具白眉纹。眼周无羽,颏、喉和后颈黑色而带绿色闪光,下方具一显著白色颈环。背上金黄色,后背银灰而带绿色,杂有黑和白色斑纹。胸部紫红。腰蓝灰向后转栗色;尾羽中央黄褐色,两侧紫栗色,中央缀以黑色横斑,两侧横斑深紫栗色。飞羽黑褐色缀有白斑。胁金黄,带有黑斑,腹部深褐。尾羽甚长,绿黄色,下边的覆羽栗色。脚黄色,后缘有距。雌鸟体型较小,体羽色大都由黑、栗、沙褐色相混杂;尾较短,尾上黑斑缀以栗色,脚无距;眼栗红色,嘴淡灰色,基部转黑;脚红灰褐色,爪黑。3~7月为繁殖季节。每年繁殖两窝。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主要栖息于山区灌木丛及河边草丛、丘陵林缘山坡、农田附近。脚强健,善奔走,但不宜久飞,多成对活动,筑巢于草地山坡。多以植物种子、嫩芽及农作物为食,亦食各种昆虫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冬季节捕杀,去毛及内脏,洗净;取肉和头,鲜用或晾干,研细。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肉:味甘,性温、平。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3~5g。
- 考证: 《四部医典》中记:治疗痼疾痞块时,饮食应进食绵羊肉、野牦牛肉、环颈雉肉、家鸡、家雀肉及野兽肉,加佐热面食、酥油、干姜汤。《晶珠本草》述:环颈雉头为壮阳速效药、愈疮良药;肉壮阳,治肾寒病。
- 制剂: /
- 选方: 石龙子肉50g,环颈雉肉50g,野鸽肉50g,麻雀肉50g,鸡蛋粉50g,胡兀鹫喉50g,诃子15g,夏至草15g,豆蔻15g,硇砂15g,肉豆蔻15g,唐古特茛菪子15g,白扁豆15g,甘草15g,冬葵子15g,螃蟹壳15g,牛虻15g,姜片15g,花椒5粒,蔓荆子7粒。共研为末,用蜂蜜制成拇指大丸,早、晚各服1次,一次1~3丸,黄酒或白酒冲服。用于滋补、壮阳。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