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傣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青葙
类别:
傣药
民族药名:
罗来罕马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药材来源:
为苋科植物青葙的根或花序。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功效:
调补四塔,养容颜,补益气血,补土健胃,涩肠止泻 ,利水退黄,活血止痛。
主治:
主治“割鲁了勒约飘那朋蒿,多温多约”(产后气血虚面色苍白,体弱多病),“揪涛,蓬贺何”(早衰,毛发早白),“纳勒冒沙么”(月经失调,病经,经闭),“接短鲁短”(腹痛腹泻 ),“拢案答勒”(黄疸),“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Celosia argentea L.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青葙 Celosla argentea L.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林无毛。茎直立,通常分枝,绿色或红紫色,具条纹。单叶互生,具柄;叶片纸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外形,长5~9cm,宽1~3cm,先端尖或长尖,基部渐狭且稍下延,全缘。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或分枝顶端,呈圆柱形或圆锥状,长3~10cm;花着生甚密,初为淡红色,后变为银 白色;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光亮;花被片5,披针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状。胞果卵状椭圆形,盖裂,上部作帽状脱落,顶端有宿存花柱。种子肾状圆形,黑色,光亮。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00~2700m的坡地、路边较干燥的向阳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
采收加工:
夏、秋季挖取根洗净晒干备用。夏季采花序,晒干。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入四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泡酒,适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考证:
/
制剂:
/
选方:
1.治“割鲁了勒约飘那朋蒿,多温多约”,“揪涛,蓬贺何”,“纳勒冒沙么”青葙 根10g,苏木 5g,红花 5g,五宝药散(雅叫哈顿)15g,亚洲宝九(雅叫帕中补)15g。泡酒,每次10~20ml。(景洪市名傣医康郎合验方)
2.治“接短鲁短”青葙 10g,止泻木 15g。煎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3.治“拢案答勒”青葙 根适量,煎汤内服、外洗。(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4.治“拢梅兰申”青葙 根、鸡矢藤 鲜品各适量。捣烂,加少许白酒或淘米水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全草含草酸(oxalic scid)[1],并含维生素 C,二十四烷酸(carnaubic acid),二十八烷酸(octacosanoic acid),三十一烷酸(hentriacontanoic acid),二十六醇(bexacosanol),硬胀酸(stearic acid),棕榈 酸(palmit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酸(β-sitosterol),白桦脂酸(hetulic acid),羽扇豆醇(lupe-ol)和木犀草素(luteolin)[2]。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