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神

  • 音译名: 帕弯藤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黑面神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帕弯藤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黑面神的根和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调补水血,清火解热,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割鲁了多温多约,纳答改泵”(产后体弱多病,双目颜面浮肿),“拢害埋冒龙”(高热不退),“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reynia fruticosa (L.) Hook. f.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黑面神 Breyinia fluticosa(L.) Hook.f. 直立灌木,高2~3m。全株无毛。枝常呈紫红色,小枝灰绿色。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革质,卵形或宽卵形,长3~6cm,宽2~3.5cm,两端钝或急尖.全缘,上面常有虫蚀斑纹,下面发白色,具细点;托叶三角状披针形,枝及叶子后变为黑色。花极小,单生或2~4朵成簇,雌花位于小枝上部,雄花位于小枝下部各叶腋内,或雌雄花生平同一叶腋内,或分别生于不同小枝上;花萼顶端6浅裂;无花瓣;雄花花萼陀螺状或半球形,雄蕊3,花丝合生;雌花花萼果期扩大呈盘状;子房3室、果肉质,近球形,直径约6mm,深红色,位于扩大的宿存萼上。花果期4~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灌木丛中。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或用鲜品。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支,长15~20cm,直径0.5~1.5cm,灰褐色,有纵纹及横长皮孔样的突起。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薄,棕褐色,木部淡黄色。叶互生,单叶,具短柄;叶片革质,卵形或宽卵形,长3~6cm,宽2~3.5cm,端钝或急尖,全缘,上面有虫蚀斑纹,下面灰白色,具细点,托叶三角状披针形。气做,味淡、微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4~10余列细胞。皮层较窄,皮层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成不规则放射状排列,射线1~2列细胞,有的呈切向延长,有的具纹孔。近茎处根的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有髓。 叶横切面:表皮细胞椭圆形,壁厚,外被角质层,下表皮有凹陷的气孔,主脉上、下表皮内有l~3列厚角细胞,栅栏组织为2列细胞,海绵组织为4~6列细胞,并含有较多的草酸钙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导管多单个排列成行。韧皮部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下方有纤维束。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叶粗粉2g,加乙醇20ml,回流10min,滤过,滤液加入适量水使成含醇量为70%,置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振摇,分取乙醇液供下述试验:①取乙醇液lml,加1%三氯化乙醇溶液1~2滴,呈污绿色。(检查鞣质)②取乙醇液10ml,置蒸发皿中,水浴上蒸干,加入少量冰醋酸溶解,再加入醋酐浓硫酸(19:1)试液数满,呈绿色。(检查三萜类)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入水、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20~30g;叶15~30g。外用:鲜叶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未撤;根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割鲁了多温多约,纳答改泵”黑面神根20g,益母草根15g,盐肤木棍15g。煎汤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拢害埋冒龙”,“割鲁了多温多约”黑面神根30g。煎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3.治“兵洞飞暖龙”黑面神鲜叶或根适量,煎水外洗;另取黑面神叶干品研末外擦患处。(勐海县傣医岩顿囡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枝、叶和茎皮均含鞣质(tannin),茎皮中含量为12.02%,叶含酚类(phenols)与三萜,种子含脂肪油[1]。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1:1200黑面神流浸膏稀释液在试管内对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均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可能与其所含鞣质有关[1]。 2.其他作用 黑面神全草提取物对鼠RNA病毒逆转录酶和人D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2]。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