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

  • 音译名: 埋短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刺桐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埋短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乔木刺桐的树皮、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除风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拢沙龙接喉”(牙痛),“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乔木刺桐 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 落叶乔木,高7~8m,茎、枝上有短硬刺。3出复叶,有柄;小叶片近肾形,长10~20cm,宽8~19cm,先端突尖,基部近截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于总花梗上部;萼短,2唇形;花冠蝶形,红色,长达4cm;雄蕊10,5长5短;子房具柄,有黄色毛。荚果梭状而弯,顶端有喙,基部有柄,长约10cm。种子黑色,肾形,光亮。花期8~9月,果期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或山沟中。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备用(树皮去棘刺)。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淡、微涩,气微腥,性凉。入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或树皮20~50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冶“拢沙龙接喉”刺桐根30g,煎汤,加蜂蜜适量,内服。 2.治“拢梅兰申”刺桐树皮20g,苦藤30g,山乌龟15g,青牛胆15g。煎服。(1、2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3.治“拢梅兰申”刺桐根30g,黑心树心30g,腊肠树心30g,山乌龟10g。煎服。(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树皮中含生物碱:刺桐文碱(erysovine),水苏碱(stachydrine)[1],刺桐特碱(erysotrine),刺桐定碱(erysod-ine),刺桐灵碱(erythraline)。刺桐平碱(erysopine),刺桐匹亭碱(erysopitine),刺桐二烯酮碱(erysodienone),刺桐宁碱(eryso-nine),下箴刺桐碱(hypophorine),下箴刺桐碱甲酯(hypaphorinemethylester),N、N一二甲基色氨酸甲酯(N,N-dimethyltrypto-phan methvlester)[2],刺桐亭碱(erysotine),刺桐替定碱(eryth-ratidine),异刺桐替定碱(eniervthratidine),11一羟基表刺桐替定碱(11-hydroxyepierythratidine)[3]。还含攀登鱼藤异黄酮(warangalone scandenone),5,7,4’一三羟基一6,8-二异戊二烯基异黄酮(5,7,4’-trihydroxy-6,8-diprenylisoflavone),海鸡冠刺桐素(erycrisfagallin),阿比西尼亚刺桐素一 Ⅱ (erythrabyssin-Ⅱ ),菜豆素(phaseollin),菜豆素定(phaseollidine),异补骨脂双氢黄酮(isobavachin),刺桐苯乙烯(eryvariestvrene)[4],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油菜甾醇(campesterol)[1]以及氨基酸和有机酸。种子含油,油中饱和有机酸占36.7%,不饱和有机酸占63.3%[5],还含有植物凝血素(lectins)[6]。
  • 药理作用: 1.镇痛、镇静作用 本品茎皮煎剂15g/kg.30g/kg灌服,间隔4h灌服1次共2次,可明显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60g/kg灌服1次还可显著延长热板法试验小鼠痛阈时间,表明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于小鼠自发活动,40g/kg还可明显减少运动距离,明显延长戊巴比妥所致小鼠睡眠时间,表明有明显镇静作用[1]。 2.抗菌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锈色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 3,其他作用 对于大鼠离体回肠,本品煎剂能显著拮抗乙酸胆碱所致收缩肠管作用[1]。 4.毒性 本品茎皮煎剂100g/kg灌服于小鼠不引起死亡,腹腔注射LD50测得茎皮煎剂为26.9士2.8g/kg[1]。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