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罗子

  • 音译名: 道兰-那布其图吉-乌热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娑罗子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道兰-那布其图吉-乌热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七叶树科植物七叶树或天师栗的果实。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催吐,祛巴达干。
  • 主治: 主治赫依巴达干合并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esculus chinensis Bge.;Aesculus wilsonii Rehd.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七叶树 Aesculus chznensis Bge. 落叶乔木,高达20m,树冠宽广。掌状复叶对生;叶柄长5~16cm;小叶片5~7枚,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18cm,宽2~6.5cm,先端窄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疏生细柔毛或无毛,小叶柄疏生细柔毛。圆锥花序顶生,尖塔形,长18~28cm;总花梗长6~10cm,花梗疏生细柔毛;雄花和两性花同株而密生;花小,白色,长1.2cm;花萼筒形,不整齐的5浅裂,外被短柔毛,花瓣4,椭圆形,上2瓣较下2瓣窄长;雄蕊6~8;两性花的子房上位,有细柔毛。蒴果近于圆形,顶端扁平或微尖突,密生黄褐色的斑点,3瓣裂。种子1枚,圆球形,直径2.5~4cm,种脐阔大,占底部的1/2左右。花期5~7月,果期8~9月。 2.天师栗 Aesculus wilsonii Rehd。 本种与上种相似,主要不同点为:高达25m。叶上面主脉上疏生细柔毛,下面密生细柔毛。圆锥花序,长达35cm种子1~2枚。种脐约为底部的1/3。花期5~7月,果期7~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七叶树 Aesculus chznensis Bge. 野生于肥沃、疏松的土壤或栽培。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甘肃、江苏、浙江等地。 2.天师栗 Aesculus wilsonii Rehd。 野生或栽培。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霜降后采摘,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七叶树 果实近球形或倒卵形,直径3~1.5cm,顶端微具突尖,基部广楔形,有灰白色或黄棕色的果柄痕迹;表面灰黄色,粗糙,密布黄棕色斑点,有纵向沟纹3条,自顶端延至果柄处,形成三瓣状,果壳干后厚1.5~2mm。种子1枚,近于球形或不规则扁球形,直径2.5~3.5cm;表面不甚平坦,上部种脐黄白色,约占种子的1/3或近1/2,下部栗褐色,稍有光泽,凹凸不平,基部凹陷,有稍突起的种脊,沿一边伸至种脐;质坚硬,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子叶肥厚,粉质。气微弱,子叶味极苦。 (2)天师栗 与七味树极为相似,主要不同点为:果实球形或卵圆形,表面斑点较稀,果壳干后厚约1mm,较七叶树为薄。 以干燥、形大、质实、断面黄白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效轻、动、糙。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 :“生于温暖带峡谷,具硬刺,叶细油润,花灰黄色,果实味辛,形状似老人睾丸,大小如杏干,果核如皂角子。”《无误蒙药鉴》载:“……味辛,稍油润。来自汉地的……果实三角形,色黑,粗糙。果核灰黄色,油润。”并附药材形状图4幅。上述植物形态及药材附图与蒙医沿用的娑罗子之形态特征基本一致,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宝扫查即道兰-那布其图音-身热(娑罗子)。
  • 制剂: /
  • 选方: 治巴达干性食物不化症 娑罗子石菖蒲荜茇山柰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或用山羊奶送服。孕妇,幼儿及体弱者禁服。(《蒙医药选编》四味娑罗子催吐剂)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七叶树果实含七叶树皂苷(aescin)。尚含脂肪油31.8%,主要为油酸硬脂酸的甘油酯[1]。 天师粟种子含脂肪油20%[2]。
  •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娑罗子皂苷(即七叶树皂苷)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蛋清致大鼠足跖肿及巴豆油致大鼠皮下肉芽肿,可使正常及戊巴比妥麻醉的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明显降低。小鼠腹腔给药,能明显抑制组胶所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1]。 2.降胆固醇作用  以含娑罗子醇提浸膏粉的饲料喂饲大鼠11d或小鼠10d,能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动物模型的血胆固醇[2]。 3.毒性  小鼠静注娑罗子皂苷的LD50为4.73±0.77mg/kg[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三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59;383 (2)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627 药理 (1)张丽新,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创刊号):154 (2)沈兴法,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创刊号):146

其他少数民族药